![]()
|
在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作 者:杜代杨
(海南省海口市第八中学,海南 海口 570000)
大
中
小
摘 要:伴随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发展,竭尽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融入道德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得到德育的教育,使其道德品质能够有效提升。文章首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措施,以供后续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道德;法治课;德育教育
引言
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开展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养和精神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其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教学,可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学习具有单一性,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的朗读完成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性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因为不能参与其中而失去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不会进行了解。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进,德育教育慢慢在道德与法治中进行渗透,并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链接,利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且能够科学的使用自身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在道德与法治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此来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内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大多是在课堂上获取相关的知识,但对知识并没有进行课后复习和课外巩固,知识学习缺少拓展。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利用课堂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对于学生实际内容的掌握并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呈开放式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有效结合德育的教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了解、分析,以此来形成感悟。学生情感态度是一种具有变化性的因素,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强化德育教育的重视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积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清楚了解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并进行转换,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组织,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适当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并且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德育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勇敢阐述自身遇到的开心和不开心的时期,并让学生讨论怎样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对自身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做更好的自己。学生在讨论完成以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深入完善,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二)改革教学措施,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新课改中明确表示,教师应该积极改革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教育模式,照本宣科,课堂缺少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长期处于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有可能逐渐形成厌恶心理。为了能够良好的教育学生,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革新,让抽象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这样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
(三)利用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开展德育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表示教育必须依靠生活进行展开,教育因为生活而存在。在新课改中表示"生活即课堂"。由于生活本身就拥有教育的意义,所以,课程以及教学都因具有生活性,这正好是道德法治课程中生命力的表现。所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将理论知识和教学相结合,不断贴近生活,使得教学具有生活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让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活泼,利用社会中的典型案例让抽象的教学知识更加形象化。
(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在教材教学中进行展示,在日常教师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也存在教育性,这种教学往往是对教师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具有敏感性的发现者和模仿者,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利用语言和行为进行外在表示,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保护环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进行破坏,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德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平等、热情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那么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健全的人生观念,以及坚强的心理素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发现,并将自身树立成学生的榜样,热爱和关心学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新课改下,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不断融入德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洪省."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中华少年 (2017).
[2] 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中国校外教育 No.615.32(2017):98,100.
[3]邓春元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