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建立道德 与法治教学素材获取新通道的研究
作 者:蒋圆圆
(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浙江 杭州 3111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搭建、使用,通过巧用推送、课堂分享、作品展示、家长参与多角度多方式获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素材的探索,在尝试中寻找更优方式、更好素材,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思考未来多媒体课堂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教师课堂素材获取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性、丰富性、有效性。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道德与法治;素材;教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原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取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实时、有效是教学素材选择的两个重要维度。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教材编写上时间的滞后,在时效上往往有滞后的现象,能说明问题但往往不及实时新闻案例等带来的引人入胜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搭建及应用来研究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实时有效的教学素材。
一、微信公众号能提供有效教学素材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步从PC端过渡到移动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腾讯在微信App内推出的针对个人、企业及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全新平台正在被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使用该功能,运用于学术交流、教学运用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素材的有效体现在时间的时效符合政治特色、能符合知识解析需要、能被学生认可,从而更好实现情感价值观的落实。微信公众号在时效上能通过网络转载各类文章、视频,实时更新素材,当然需要通过号主筛选,使素材符合教学内容需要。
公众号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提供更容易让学生认可的教学素材,能让学生认可,需要材料的新颖、真实,出于身边案例或身边家长的话语更能让学生深受启发,而公众号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的互动方式恰恰能为素材来源的这些特点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微信公众号在实际教学素材提供中的探索
(一)前期准备
1.创建公众号。公众号的创建方法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网"进行,按照指示要求即可创建一个公众号雏形,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根据身份验证每人只能创建一个私人公众号。
2.邀请家长、同事加入,有微信号的学生也可加入。微信号为家长、教师、学生搭建起一个网上沟通平台,也是教学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在。
(二)多方式多途径教学素材获取
1.课堂分享激发课堂活力,预设、生成素材同呈现
道德与法治教学经常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更能在活动中感悟、提升、收获。当我们将好的课堂活动通过照片文字记录,甚至小视频方式记录后推送至公众号,不同班级同学间对同一课堂内容相互学习相互激发感悟。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框《让家更美好》教学中,本人在教学设计上采取小组讨论,手报呈现的方式,在前两框理解了家的意义,家人间的情感后,如何以实际行动"让家更美好"是教学的目标落实重点。我们内心都有着对家的深深依恋和满满珍爱,课堂上,我们进行了"让家更美好"主题课堂讨论,同学们8人一小组进行探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家庭小摩擦,作为孩子我们能为我们的家做些什么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踊跃参与,并将我们的想法和一些可操作的建议绘制进彩纸中,课后,我们将作业进行展示,让我们共同分享如何让家更美好的"小妙招"!同学们的讨论激发了彼此的灵感,原来家可以这么"美",作为教师,在活动中,用手机实时记录下讨论场景,课后将手报分享在教室外的走廊墙上并拍照上传,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推送。
个别班级在推送之后上的此课,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某班同学的建议很好,我们可以参考,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课堂的讨论更加积极有效,同时,公众号收到了家长的留言,反思在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未能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推文看到孩子稚嫩但真诚的留言深感惭愧。一次小小的课堂活动,通过公众号推送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家长的共鸣,激发了课堂的热情,更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对家的责任与爱。
2.家长参与,增强说服力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不愿听爸爸妈妈"喋喋不休"的说教,父母言教的说服力越来越弱。十几岁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掌控,这时期父母说教容易让孩子感觉被"控制",渴望长大的他们则会通过反抗父母的说教以实现"自由"。但同时这时期孩子的理性分析能力也在增长,当他们冷静下来时又能理解父母用意,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书面交流往往能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效果。根据这一特点,让父母有价值的教育言论被"看见",是否能起到好的效果?基于此理念推测,本人通过公众号进行了试验。
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第二框《青春萌动》教学前,本人通过公众号向家长朋友推送了一篇"邀请函":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青春已向我们的孩子们发出邀请函,孩子们正陆续步入青春的盛宴!青春时光美得让我们"目眩",也伴随着迷茫,青春期教育是我们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在此,我诚挚地邀请我们的爸爸妈妈与孩子们共赴青春的盛邀, 今天,我们发起爱情的话题,希望爸爸妈妈们能积极参与我们的讨论,将正确的爱情观与我们的孩子分享,告诉我们的孩子应如何处理青春期异性情感。 大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话题发表意见:
(1)您对爱情的看法(您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2)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处理异性情感(具体策略建议)
(3)如果您的孩子收到"情书",您会建议他/她如何处理?
欢迎通过邮件方式发给我。
作为青春期的家长,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家长也正处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困惑中,这篇推文就像投向看似平静的湖面的一块石块,一时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有在后台留言的,有私发邮件的,从众多留言中,作为老师一方面我了解到了孩子们目前在异性交往方面的现状,能让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这样的课堂走近学生,就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一堂解决问题、困惑的交流会,而不是知识的说教,孩子们就是课堂的主角,在讨论中解决自己的困惑,真正得到成长。另一方面,父母的引导,通过公众号展示给孩子们,当看到爸爸妈妈的留言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惊喜、意外甚至震惊父母的开明,原来我们的爸爸妈妈并不是我们眼中的老顽固,他们是理解我们的,只是我们没有向他们敞开心扉,公众号架起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桥梁,也为青春期德育的有效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家长的生活经验通过公众号的形式传达给孩子们,别人家的爸爸妈妈的话似乎比自己家的爸妈更在理,而我们家长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的专业知识也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宝贵素材。在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备课中了解到我们学生家长中有许多是公务员,有的是法官,有的是检察官,从我们这些专业的家长口中描述的公平正义想必要比一般的案例更能直击孩子心灵。因此,课前,我在公众号中推送了《公平 正义》的推文,同时通过班主任的配合,在班级群里号召家长能贡献宝贵的经验。这一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家长们纷纷前往公众号后台留言,有对公平正义自己的理解的,有通过自己的工作举例公平正义的,还有从法律专业角度阐述公平正义的,课前,我从公众号的留言中选取了三位家长的留言,并结合教材知识作为课堂素材放入了PPT中。在"公平"概念的讲解时,我用了一位法官爸爸的留言: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领导这样评价他:十多年来,他没有一件判案不公,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同事说:
他用他无比坚强的法官的力量,用他对人民、对法律的赤诚之心,教会了我怎样去实践一个法官的理想,怎样守护心中的天平!钟法官自己说:一名法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公平,在工作中得罪了不少同学,朋友,但是因为是法官,就是要公平。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身边同学爸爸的真实事例,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公平的含义:"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在正义行为的分析时,我选用了一位检察官爸爸和一位普通公职人员妈妈的留言,检察官爸爸留言说:"近期余杭区检察院对多起恶势力集团成员提起公诉,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位妈妈说:"社会制定了无数关注正义的公平制度,这些制度越成熟,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越高。法律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工具。国家不断推出新法来维护公平正义"两位家长的留言不仅贴合我们的教材内容,更是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告诉孩子们,正义就在我们身边,也引导我们做个正义的人。
3.推送分享,提高实践效果,生成最好的德育素材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七年级暑假我布置的作业是学会烧三个自己喜爱的菜,和家人分享一顿美餐,要求每位同学分享三张照片,分别为买菜时、烧菜时、和家人分享时。
开学后,课代表收集所有同学照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推文分享,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与同学们分享,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都异常兴奋,纷纷举手分享自己买菜烧菜的经历。通过这样的分享方式,学生对实践活动更感兴趣,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自己的努力能被人看到,这是一种分享的喜悦,而我们的家长通过公众号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欣喜,也为有同样优秀的伙伴替自己孩子高兴。来自这样的一手材料,才是课堂真正生动的来源,德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的"尊尊教诲"。
三、公众号取材教学的未来几点思考
现阶段,在通过公众号取得教学素材的实践中,更多采取的是后置型取材,即先有活动或内容进行推送分享,获得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后用于课堂,下阶段,将思考通过公众号能否进行实时教学,即课堂上直接利用公众号展开课堂教学,如利用公众号投票功能,通过此项功能,让学生直接参与投票,即时看到学生的意见倾向,不仅让课堂更生动,也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有自己意见的表达,且能被看到。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代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的世界更广,信息量更大,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并用好各种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思维,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带来一堂堂生动有趣、实时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微信公众号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林永暖[J]2019.17.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