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信 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作 者:麦秀英
(贺州市平桂区望高镇清池完小,广西 贺州 542829)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关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才能让数学教育发生改变,向新课程改革目标靠近。 关键词:素养;能力;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诸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去完成。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技术性和现代化水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课堂过程的高效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知识归纳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着直接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归纳能力的支持下,逐渐打开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像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没有数学概念的支持,学生难以找到学科之间的区分。在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很多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现象的特征。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理清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体系。小学数学中数字、四则运算、几何概念、简易方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要打开教学思维,极力创新,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归纳能力。
像在学习"线与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认识角,认识平角和周角,综合运用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于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含义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诸多类型的角和角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大力梳理。只有理清这些角之间的关系,明确性质上的不同,才能建立起有关于线与角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利用树状图、网状图、思维导图的方式,从角的主题出发,引出不同的角的概念,对应不同角的图片。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描述与形象的图片结合在一起,关注"角"这一主题之下的各类角和角的性质概念。有利于小学生根据动画的动态特征,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科理解能力
让学生理解他们在课堂中接触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是教学的主体内容。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类型和学生的具体认知能力。借助信息技术,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清晰、轻松地理解课堂内容。
像在讲解"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并能说出图形旋转的过程。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旋转感知能力有限。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三维动画,让学生观看图形旋转的实际过程,促进学生在信息学习环境中感受图形旋转的过程和含义。基于小学生已经学习过图形变化的轴对称形式和平移形式,旋转形式相对前者来说更为复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一个运行中的钟表。让学生观看指针的旋转方式,理解旋转概念。并通过这样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促进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形象感知,同时理解重点知识内容。关注旋转的点、方向及角度,并引导学生根据运行中的钟表对每一个要点加以说明。促进学生与同桌互动,说一说指针旋转的过程。学生能够将自己看到的数学现象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便能够理解这样的数学现象和概念。
像在讲解"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生活中包含负数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追求数学知识,有助于其数学意识的建立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文字。同时,配上吐鲁番的日温差记录表通过,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三度的温度对比,让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并通过有效的语言引导,让学生说一说在他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哪些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境中看到过负数。诸如此类的实例可以尽可能丰富,让小学生眼中尽是生活情境,尽是负数,充分感知与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辅导作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教学,组织翻转课堂。小学生具有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内容难度的影响,小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完成部分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网络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微课学习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去选择所要观看的微课视频,有选择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像在讲解"小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小数的意义设计不同的微课视频进行录制,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动手操作过程的录制,让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一边观看微课视频,一边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更要通过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观看不同的视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反复观看视频。进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环境不断改变,教学设施不断优化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面临改革大任。关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让数学学科教育发生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德清.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16.
[2]李瑞群.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读与写,2019,16(30):161.
[3]李继尧.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设计(上),2019,(10):105.
[4]林灶.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10):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