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 者:董华凤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小学,山东 威海 2644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社会,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关注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效率的提高。积极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全新挑战,加强教学策略研究,才能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情境;效率
前言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质量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线工作者要从新的视角出发,转变机械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到学习活动中,更好、更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
一、创设课堂情境,提升有效性
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注意力及课堂听讲效果提升有直接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展示语言之美。同时,让学生融入到所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情境中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准备环节,准备有趣、生动,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在课堂中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被教师的语言能力所吸引,为教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从而爱上语文学习,产生内在学习驱动力。
像在讲解《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文章内容为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对曹冲称象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品质。文章的故事情节相对曲折生动,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应当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认知特点。将文章内容转变成为一个语音版的阅读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完成阅读理解学习,促进课堂情境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直观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在课堂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去弥补思维能力不足的弱项,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速理解学习内容。特别是在讲解古诗词时,古诗词的诗句相对简练,其内涵无比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图片与文字相配合的方式,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中。像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小学生并没有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磅礴气势的景观。利用图片或视频,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有新的认知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文与传统白话文的不同,感受诗文的语言美。
二、突出学生主体,提升有效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果。让小学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并以学习差异为切入点,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目标。像在讲解《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当代小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能力较弱,主要因为革命时代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距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去思考文字背后的精神含义。积极组织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革命"二字上。鼓励学生说一说他们了解的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在革命课堂氛围形成之后,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阅读文章。从中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多少便完成多少。在引导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能力较弱、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先来表达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给他们更多选择,让他们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细节分析,像"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袋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这样的句子都具有较强的文学表达意义。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举出例子,作出分析,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学生个人优势的展现。
三、加强预习引导,提升有效性
学生的自主预习,对于其听课效果来说十分重要。教师要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方法的丰富,促进学生尽早成为语文独立学习者。课前预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效果,还能优化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课前预习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小学生可以在课前完成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的任务。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工具书的方式,完成新基础知识的积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给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预习任务,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个人预习观念。
像在讲解《朱德的扁担》这一篇写人的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查找文章主要人物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朱德元帅的战功、战绩,以及朱德元帅对新中国建立做出的贡献,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所传递的精神品质。像在讲解《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写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杨梅相关知识的储备工作。了解与杨梅相关的典故知识,同时根据阅读文章的主题,发现个人家乡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或食物。课前准备做足,学生上课更有信心。同时,课前与学习内容接触,有利于学生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有利于课堂学习整体效率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构建高校课堂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强新教学模式的摸索和探究,在实践中积极创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切实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29):102.
[2]李迎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29):98.
[3]曾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读与写,2019,16(28):110.
[4]柴爱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1):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