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捕捉意象 深化内涵理解 ——从中学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意象谈起
作 者:周 倩
(湖南省双牌县平福头学校,湖南 双牌 425200)
大
中
小
摘 要: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结构、思维智慧、艺术审美的体现。语文学科教学中,古诗词一直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品读与鉴赏古诗词,不得不提到"意象",可以说"意象教学"是打开古诗词世界的一把钥匙。中学阶段的中学生鉴赏能力有限,教师如果善于定期引导学生对某一意象进行总结,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从"月亮意象"入手,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教学经验。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月亮"是一种可被感知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都充满着浪漫与神奇的色彩,引发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和艺术遐想。纯洁明亮的"月亮"更是被寄予了美好的祝愿、丰富的情感,留下数不清的佳词丽句,极大地丰富了"月亮"这一意象的内涵。
一、借"月亮意象"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李白一生总是将明月看作人生知己,时常把自己的情绪和概括倾吐给月亮,希望月亮能够带走自己的愁绪、为远方的人送去祝福。李白写下了无数句咏月诗,这些新颖、富有才华的作品构成了专属其本人的月光世界。
通过李白的生平经历了解到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但是因为其狂傲不羁、坚持自我的性格,现实中仕途坎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一次次受阻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孤独处世,当他抬头望着散发着纯洁神圣光芒的月亮,内心仿佛得到了洗礼和安慰,不自觉想要告诉明月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面对老友王昌龄的不幸遭遇愤慨不平、充满忧虑,可自己远在扬州无法亲自送别好友,只能将自己的深切寄托于千里明月,希望可以带到他身边。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思念家乡和朋友的情感,是很多古代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汤惠休的"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前代诗人多是因看到明月联想到远方的亲友,以"月亮"意象寄托自己的深情,可李白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不仅托月寄情,还想要明月化身自己一起陪伴好友到达夜郎之西的地方,很是新颖。
二、借"月亮意象"表达怀旧感伤之情
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月亮""烟""水""月""沙"这几个意象被"笼"字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轻烟笼罩在一片寒潭之上,为读者描绘一副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烘托出悲凉伤感的氛围。六朝时期,秦淮河两岸曾经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面临着被灭的危险,可当时的统治者陈后主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中,最终导致国家走向灭亡。可以说,秦淮河是六朝由辉煌到衰败的历史见证。就是在这样一个月色迷离的夜晚,杜牧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之景的秦淮河上,迷蒙烟水中再次看到了灯红酒绿,听到了艳歌艳曲,想起了日衰的国势,担忧其会步陈后主的亡国之路。在本首诗中,作者正是借助"月亮"这一意象,将朦胧的景色和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怀旧伤感之情。
三、借"月亮意象"表达永恒超越之感
"月亮"是一颗离地球较近、能够被我们人类肉眼看见的一颗永恒行星,从人类出现起它就一直在围绕地球运行,其永恒性吸引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的想象。我们更是因为月亮的洁白、永恒、清冷而赋予了它纯洁、神圣、永恒的意义,将对亲人、朋友、爱人的美好祝福都寄托在月亮身上。
在中秋佳节,诗人苏轼尽情地饮酒,仰头望见明月也要"把酒问青天"问一问"明月几时有",不同于李白《把酒问月》的宏大主题,苏轼的"问月"则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抒发的更多是对具体亲人(弟弟)的思念。但是这首作品并没有单单局限在思亲怀乡的局限范围之内,而是充满了哲理思辨精神,借助"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永恒超越之感。
例如,苏轼在思念弟弟之际,他还联想到了人世间正在经受离别之痛的人们,生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对于月亮来说,它有月圆之时,自然也会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作者由"月亮"意象想到了人世间的事情,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因为短暂的离别而伤怀呢?在对"月亮"这一自然想象的思考中,苏轼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其变化发展,而是积极从这一自然现象中感悟出了"随缘自娱"的生活哲理。是啊,既然有些事情无法改变,不如选择去接受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借助"月亮"这一意象给予了天下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以美好的祝福,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可以帮助学生去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作品中洋溢着的哲理性与人情味。
四、借"月亮意象"象征诗人隐逸脱俗的品质
在古代很多诗词中,都用到了"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作者以物写人,赋予意象以某种人格化特征,间接表现自己的某种志向情感。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早起参加劳动,傍晚在一轮明月的陪伴下归来,用恬淡又充满情趣的笔调刻画出一幅月夜归耕的图画,借"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
曹操的《短歌行》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其中的"月明"不仅是在写景还有深刻的比喻含义。沈德潜曾经对操场的这句诗做出过如下的解释: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一句话点破了这句诗中的比喻,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局面下,很多人才犹豫不决、无所适从。曹操随后更是以"乌鹊绕树"的情景来启发这些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才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写出了那些犹豫者的处境和心情,还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才犹豫行为的理解、对各路人才的渴望。借助对"月亮"意象的分析,深化了学生对曹操"周公吐哺"志向的认知。
总之,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意象入手开展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梳理初中语文教材,从众多意象中选取一个典型-月亮,来探寻中学古典诗词中意象教学新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养成。
参考文献
[1]陈嘉吉.浅析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J].语文学刊,2014(06):142-143,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