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初探
作 者:沈永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盈丰小学 311215)
大
中
小
摘 要:通过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小学生认真细致、专注执着、追求完美、崇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我们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有针对性地通过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辐射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使学生养成细致周到、专注执着、追求完美、注重创新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色。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工匠精神
一、研究的提出。
工匠精神是当前我们国家建设创新社会,走向世界强国所必需的。小学生处在人生打基础的年龄阶段,虽然他们离成为"工匠"的阶段还为时尚早,但培养他们认真细致、专注执着、追求完美、崇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诺贝尔奖得主卡皮察说,他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就说明了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基础源自于人生的幼童年时期。
二、研究的实施。
(一)小学生工匠精神的前状态调查。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经历情况各有差别,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事习惯也会千差万别,每人身上细致周到,善于计划,善于创新的情况也会各不相同。了解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差距前状况,是我们通过劳技课培养小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准备,有利于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我们针对劳动与技术课实践的准备、观察、实践、创新、评价、反思等环节及其他场景,制作了面向五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借此了解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相关习惯和素质情况。
问卷的内容一是选择题。分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我管理的能力,动手做事的个性品质,做作品时的创新能力。从问卷的答题情况来看,自我管理能力大多是好(A)和还好(B),少数是不良(C)。(比如"前一天就知道第二天的课并准备好要用的学习用品"情况,A占71.05%,B占23.68%,C占5.26%)。动手做事的个性品质情况也相差不大,其中专注力情况稍差(A占52.63%,B占44.74%,C占5.26%)。创新能力情况的评价再低一些,喜欢单纯模仿的情况较为普遍(A占47.37%,B占45.74%,C占7.89%,B、C两项占到了53.63%)。总的来说基本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问卷的内容二是问答题。内容是是否喜欢上劳技课,并说明原因。大多数学生是喜欢或很喜欢(73.68%),部分学生是一般或还行(15.79%),还有少量学生是不怎么喜欢(2.63%),和不喜欢(7.89%)。
这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喜欢上劳技课的学生(28人)都是习惯和个性良好的人(A占57.24%,C占0.66%)。不喜欢或不怎么喜欢劳技课的学生(4人),正是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学生,或做事习惯不良的学生(A占43.75,C占15.63%)。这说明了,我们着力培养的工匠精神,以及小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和喜欢劳技课成正相关。这也说明了劳技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首善"课程。
(二)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和策略。
1.工匠精神的理念教育。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没有编入劳动与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古今事例,也没有劳动与技术必需的细致执着、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精神的事例列举。我们在劳技课动手操作之余,穿插展示当代和古代工匠精神的人和事,从榜样的事迹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树立起学习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的理念,并落实到劳技课的操作实践中。
我们从"琢磨"一词开始说起。我国二千多年前的《诗经·淇奥》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的描述,写出了我国古代优秀工匠在生产生活中的劳作情景,表现了他们追求精准完美的工匠精神。央视的《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好材料。例如,第二集《大术无极》讲述了左手残疾的电焊工卢仁峰用仅有健康的右手,完美焊接坦克装甲钢板的感人事迹,能给学生以精益求精、艺无止境的教育。
2.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课堂是培养小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核心阵地。我们在劳动与技术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中,培养他们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工匠习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注重创新,善于总结的工匠素质。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前劳动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它能培养学生有目标,有计划的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要求学生能记住每星期有劳动与技术课的那个日子,而不是仅仅靠一张贴在笔盒盖里的周课表。能记得提前准备好劳动材料和工具,并在当天带到学校。劳技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其实不是提前一天就能准备完毕的,特别是一些生活中不易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需要提前一段时间才能准备好。提前准备材料和工具,就需要制订计划和落实计划。
3.在劳技课外养成工匠精神。
细致周到、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不仅贯穿在劳技课的教育中,也应"辐射"到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课前的调查问卷表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个精神。工匠精神在其他课程和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安排,如熟记周课表,特别是劳技、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课的日子,从而做到提前准备相应的学习用品或服装;也包括教室、座位的管理,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锻炼和劳动;还包括完成学习任务要有全局观和计划性,不是急急忙忙拿到就做;做事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完美,并有所变化和创新。各种学习、锻炼和劳动的过程,都可以为塑造学生的"工匠"素质,长大后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国家建设者打下宝贵的基础。
三、结语。
利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工匠精神,意义不凡,效果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贯彻在其他的课程和场景,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另一方面,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