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 ——以K县为例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研究 ——以K县为例

作 者:汪晓玮 (衢州市开化县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3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在增强,对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从理论层面逐渐向实践转变。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有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诸多困难。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需要公众积极参与。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研究
一、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参与。政府对放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逐年在加强建设力度。从过去的各项政策由政府单独研究制定,到现在的从政府政策的起草、暂定、修正、再修正,直到最后的确立都及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向公众公布工作情况,并通过随机抽选人员的方式对实施的政策听取不同层面群众的呼声。从参与主体上看,"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教导队"等公民群体"频频立功",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朝阳群众"为例,自2014年以来,多名涉黄、涉毒明星接连遭北京朝阳群众举报,被警方查获。网友戏称,朝阳群众是"世界第五大情报组织",对犯罪行为的威慑作用大大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还存在若干重大的障碍,阻碍着我国公众参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K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K县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在赋予社会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政府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棘手的新问题,社会管理的任务空前加重。公众对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越来越高,对政府社会管理中的各项决策的关注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生态建设中,对于涉及民众自身的卫生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各方面参与意识的增强。
以K县城环境保护为例,2013年底成立了K县S义工服务队,拥有两万多名志愿者S义工队还通过各种努力,募集了一定的资金,购买了花苗和树苗,对一些公共场所和荒山进行美化、绿化,在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虽然K县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K县公民自身能力有限,如缺乏政治、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的学习,思想行为素质不高,容易犯错,干扰社会管理。还有少数公民缺乏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所遇到的是是非非。在遇到影响切身利益的事情的时候容易冲动、犯罪,破坏社会管理。
(一)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公民认为政府治理是"内部事务",社会管理是"分内之事",而往往忽略了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公众参与本身就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认同,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做出的决策才能得到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鼓励公众参与,让献计献策取代抱怨对抗,有利于推动民众与政府在互动中分担责任。
(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物质文化基础薄弱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活动,必须构建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之上。K县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无法为持续性公众参与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城乡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交通等诸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大部分公众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改善个人生活质量上,无暇或甚少有时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三)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畅通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根本保证,但关于规划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制度却不够健全,普遍缺乏社会公众参与的制度规范,谁来参与、参与什么和怎样参与均没有相关的规范和条例加以明确规定,致使许多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以K县城市管道管理为例,某一街道的道路在一个月内反复开挖4次,移动铺好管线后电力挖开铺电缆,电缆铺好后自来水厂又来挖开更换水管等,每次都是水泥未干就又挖开,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居民想参与其中,却发现不知通过何渠道与 沟通,更不要说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K县各类社会组织如社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社会性日益加强,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部门。人民群众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为克服个人参与的自发性、盲目性,增强参与效果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舞台。但K现目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主要是非政府组织相对数量较少,其力量薄弱。非政府组织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过于依赖政府,缺少独立性,力量也较为薄弱。这也严重影响到其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五)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不足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属于公众的自治行为,公众素质和能力,决定着社会管理水平。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很多不是出于对自己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凭某种冲动参与的,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不能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式。有些人对于法律和制度缺乏理解,不能有效、合法地参与政府治理,维护公民应有的权利。由于K县公民自身能力有限,如缺乏政治、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的学习,思想行为素质不高,容易犯错,干扰社会管理。还有少数公民缺乏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所遇到的是是非非。在遇到影响切身利益的事情的时候容易冲动、犯罪,破坏社会管理。
三、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K县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村民自治、各种形式的居民自我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众参与也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K县众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必须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充分调动公众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一)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培育公民的理性参与精神
要加强宣传,让公众知道自己有权参与社会管理,合法地履行自己的参与性权利。社会公众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切实树立主体意识,是其有效参与管理的先决条件。要增强公众参与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参与公共事务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自己的权利,使公众把参与公共事务当成为一种习惯。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通过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引导人民将参与公共事务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主人翁精神,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众参与方式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管理领域中退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纷繁复杂的具体社会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领域里以及对其他主体社会管理行为的监管上,使社会管理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平稳有序进行。政府要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教育、就业、收入分配调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从源头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关系和谐,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从而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推动政府自觉改革,向其他社会管理主体适当让渡部分权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公众会议、网络调查等众多方式,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让渡空间、拓宽舞台。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使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克服公众参与中所面临的制度性缺失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建立健全透明的社会事务管理程序制度以及社会管理信息公示制度,公众通过公示获得相关信息,并反馈意见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透明性"和"阳光下的政府"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务公开建设的目标。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政务公开。政府行政机关、社区等作出有关公民问题的决定和处理之时,把处理的主体、依据、程序和结果公开。使公民对于社会事务管理有充分的了解,便于监督和参与。K县目前已在几个大型广场上投放了电子显示屏,把一些与公众有关的事项在显示屏上进行公示;在各公告栏及时公开社会管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类组织的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学习借鉴新加坡"以奖代拨"经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驻区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群团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依靠、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承接载体和执行主体,在表达群体利益、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和培育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并实现社会协同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型重要作用。要使群团组织脱离政府的控制,发挥其自身优势,而不是成为政府的代言人。K县妇联聚集全县各村的妇女主任成立娘子军护河队,吸引一批自愿参与该队伍的农村妇女,每月开展数次河道卫生整治工作,河道卫生大有改善。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成立照顾留守儿童的自愿者队伍,不断吸纳妇女干部、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员青年、"五老"人员、大学生、政企界爱心人士等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爱心家庭"、"文明家庭"、"巾帼岗"自发结对贫困留守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自护教育、心理辅导、亲情陪伴、学业辅导、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五)加强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缺乏一定知识基础的公众参与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和参与技能的培训。根据K县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大力进行现代理性主义的启蒙,培育公民的平等、民主、法治、参与意识,以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这些教育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采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如模拟选举、模拟公共事件、案例研讨等,从而将公共治理的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向公民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并提供各种参与技能的培训,使公众既有参与的意识,又有参与的能力。增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主人翁精神,是公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来。引导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互联网络进行广泛宣传,使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多问题的出现及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勇.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及内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顾华详.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法治路径探讨[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3]王海峰.在社会建设中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J].兰州学刊.2012,(08).
作者简介
汪晓玮,女(1985-),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委党校,助理讲师,大学本科,从事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