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 SWOT分析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

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 SWOT分析与思考——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

作 者:唐 甜1 王莹颖1 朱俊勇2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2.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全科医学事业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培养大量合格的、能胜任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服务的全科医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而全科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通过SWOT分析法对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进而对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师资队伍的定位、培养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以及如何与基层全科师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和优质的全科师资队伍更需要一定时间和实践的积累。

关键词:全科医学;高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SWOT分析
全科师资作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全科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承担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的早期教育。武汉大学从2010年开始在社区探索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方法)对我院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思考我国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与策略。
一、我院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SWOT分析
(一)优势
1. 教育与研究资源丰富  全科医学关注人的健康,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基本能力,也需要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武汉大学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入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武汉大学的附属医院,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科研平台,有利于开展全科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能力培育等。
2.组织架构与实践条件良好  我院全科医学科设有2个病区,配备开放床位50张,设有全科教学门诊,是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结业考核基地,2018年获评为全国"优秀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临床-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师培养体系,有3家全科基层实践基地。从2010年开始,依托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医学教育改革合作平台,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社区医学》必修课,安排学生在社区实践基地实习4周。
3. 基础条件较好  我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学研究室,建立了完整的师资遴选、培训、聘任、考核、激励和退出制度和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目前共17人参加了省级以上全科师资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现有全科医学硕士导师4人、教育部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1人等。主编出版了《社区医学》和《全科医学基本技能学》,副主编了"十三五"规划教材《全科医学》。为全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教学和研究基础。
(二)劣势
1.师资队伍的全科思维稍欠缺   我院多数全科师资均是由临床其他学科师资通过全科转岗培训而来,短时间内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带教过程中全科医学思维的灵活运用还不够自如,且由于在基层参与全科实践的时间不长,自身的全科实践经验也还不够。
2. 对全科常见疾病的特点掌握还不够 临床师资对自身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已经形成固化的诊疗思维与模式,且本身就承担着大量的临床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保障在社区基地的实践,因此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家庭照护、健康咨询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机遇
1. 国家政策的正向激励  2011年,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指导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到2020年要在我国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2]。2017年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2019年修订版)》等一系列文件,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2. 医联体建设  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同时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3]。这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 "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为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策略。今后将逐步实现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的复诊和随访管理以及远程指导等医疗健康服务。尤其对作为社区重点医疗服务对象的老年人,互联网医疗在提供便捷健康咨询、护理服务以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4]。随着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方式。
(四)挑战
1. 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尽管目前常见病和多发病已经逐步下沉到基层首诊,但社会上很多人还是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的诊治水平存在一定的误解,还是会首先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在行业内,其他专科医生对全科医生的职能认知也存在着误区。这就反映出全科医学在社会大环境中只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社会其他各界甚至医学界的认知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认知的落后无疑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5]。
2. 对全科师资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6]。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进一步对我国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全科医学资源的竞争越来越强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颁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文件要求认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最迟在2019年12月底前均应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7]。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我国已建成558个全科医生基地和1660个基层实践基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全科规范化培训体系[8]。可以预见,随着各大综合医院陆续建立全科医学科,高校之间、医院之间对全科医学资源的竞争将越来越强。
二、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目前,各个国家对全科师资的标准体系均不统一,如澳大利亚主要从"条件 (素质)-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发展"的模式结构建立师资标准体系[9]。英国主要从支持全科医学教育过程顺利发展应具备条件、保证安全有效的病患照顾为学员提供安全的临床环境、良好的教学和促进学员学习、评估和提供反馈、学员及教师的个人发展等方面界定全科师资标准[10]。我国目前仍未建立完善的全科师资标准体系。我国的全科医学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及发展阶段,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科师资标准体系尚有一定困难,因此,结合目前的现状,应将高校附属医院和基层全科师资的发展定位暂时有所区别。在高校附属医院,一般都设置有医学院和相关教研室,大多数也都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各个医院也在陆续成立全科医学科,具备了全科医学毕业前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本条件。相比于基层医疗机构,高校附属医院除了承担基本的医疗保障任务,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基本职责。同时,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具备诸多优质的学科资源、教学资源、科研平台和国际视野,有利于全科师资的综合发展。因此,高校附属医院应着力培养全科基本能力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教学能力较强的全科师资队伍,从而在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与科学发展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深化医教协同,探索高校附属医院师资培养体系
近年来,各个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胜任力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策略,涵盖带教能力、构建全科临床思维、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基本知 识 4 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11]。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对全科医学培训老师进行多维度考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及时评估与改进[12]。
在医教协同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全科教研室的功能,探索以全科专业师资为核心、以各临床专科师资为圆环的"一心一环"的全科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全科专业师资侧重于对学生全科理论教学、基本能力、科研指导以及考核评估等方面,临床专科师资侧重于对学生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在师资培训内容上,全科专业师资应着重培训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临床专科师资应着重对其开展全科思维和基本理论培训,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实践带教,同时,二者均应加强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素养培训,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这一最根本的要求。
(三)有效整合资源,构建以区域为中心的全科师资培训中心
随着国家对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视和全科医学科的全面设立,大量的医疗机构开始投入到全科医学建设中,势必造成短时间内全科医学资源的相对紧缺和激烈竞争。目前国内全科医学发展不均衡,仅有部分地区具有全科师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数量也不足,培训内容、学时、资料及计划等各个机构也未得到统一[13]。在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方面,应以综合性教学医院为主,开展优质培训课程,设立统一考核标准,为地级市及边远地区培养合格全科医生[14]。因此,结合当前的发展背景与趋势,在"全面开花"保证数量和积累建设经验的同时,可考虑在部分已经建立了社区实践基地的高校附属医院或省一级医疗机构优先构建一批国家级的全科师资培训中心,让一部分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发展先"富"起来,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后,再带动周边的地区后"富"起来,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推进高校附属医院全科师资和基层全科师资的协调发展
在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较为成熟的国家中,培训的师资主要是经验丰富的全科/家庭医生,而中国的全科医学师资主要是大学理论老师和医院专科专家,师资队伍学究化和专科化倾向严重[15]。从全科医学的专业角度来看, 社区带教师资, 才是工作在全科医生的工作场所、传授全科医学专业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的教师[16]。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水平还不发达,水平参差不齐,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全完善,大部分全科师资仍由转岗培训而来。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师资缺乏全科的实践经验,而基层的全科师资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因此我们要推进综合性医院全科师资和基层全科师资的协调发展,各自"取长补短",尽快让基层全科师资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起来,为今后我国建设全面的、优质的全科师资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建设优质的全科师资队伍更需要一定时间和实践的积累,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建立自信,我国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必将会越来越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必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朝辉,卢章洪,朱刚艳.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带教的体会和思考[J].学园,2018,36:120-121. 
[2]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2011-07-01.
http://www.gov.cn/zwgk/2011-07/07/content_1901099.htm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Z].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2017-04-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4/26/content_5189071.htm
[4] 赵红梅,金英子,常金良,等.基于"互联网+医疗保障"的老年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7):908-912.
[5] 王良君.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以锦州医科大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33(22):1-3.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2017-07-1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Z]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2018-08-27.
[8] 新华网.我国已有约30万全科医生.[2019-04-1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19/c_1124390506.htm.
[9] The 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Standards for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iners and training posts[Z].2005.
[10] Committee of GP Education Directors.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Guidance for deaners/letbs on the standars for GP specialty training[Z].2014.
[11] 王星月,李兰,李双庆,等.以"胜任力为导向、学员为中心"构建全科医学临床师资培训新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5,1(2):118-122.
[12] 方力争.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与全科医师培训探讨[J].中国卫生人才,2016,(08):58-59.
[13] 刘彦玲,谢苗荣,陈建军.国内外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4):388-393,398.
[14] 贾雪梅,朱俊勇,雷宏博,等.我国全科医学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5:6-7,13.
[15] 杨辉,Shane Thomas, Colette Browning,等.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标准研究——学徒式培训的启发[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46-1051.
[16] 路孝琴,刘艳丽,孙晨,等.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3):1-2.
作者简介
唐甜(1981.09),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病学和全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