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黄楼街道办事处大尹小学 262500
[摘要] 学习是一种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自主 创新 情境 探索 兴趣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行着深入改革,自主性学习逐渐步入中小学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法宝”。针对自主性学习,本人试对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略作分析。
1、自主性学习必要性。
1.1时代要求 研究精神与创新精神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时代特色的自主性学习是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所以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有研究和创新的动力,才可能有所发明和创新。
1.2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自主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作为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尝试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与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是截然不一样的。作为一堂四十分钟左右的课来说,如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他们能利用好吗?能保持住甚至提高学习成绩吗?研究表明小学生听课的黄金时间在十五分钟左右,特别像数学这种计算性、思维型比较强的科目来说,黄金时间可能还要短,如果讲三十分钟或更长时间,会有效率吗?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负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是否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满堂灌”中的时间。
2、自主性学习要点。
2.1 师生关系要融洽。
自主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和导引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自主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问题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前提和关键性因素。在课堂上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这时要求指导教师就要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班集体当中,让学生不在“拘束”你,还给他们真正的“自由”,这样轻松而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发挥的有力保障。
2.2 创设合理的情景
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合理的情景,让他们迫切感觉到学习原来离他们这么近,达到真正的内在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创设合理的情景的目的就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欲望,为自主性学习做好有力的保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多种情景,更有力的提高课堂效率。
2.2.1 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开始部分以故事为引导,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减轻学生的厌学感,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先决条件。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新授课循环小数中,为了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循环”二字的意思,课堂开始部分可以以故事为开头:
师: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先讲个大家非常非常熟悉的故事
(下面的学生开始东张西望,脸上充满了期待感)
师:什么故事呢?非常简短而又特殊···
(下面的反应更强烈)
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说···
(下面学生开始跟着说,充满的兴趣)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特别吧?那它特别在那个地方呢?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这时下面开始讨论,什么回答都有,回答“重复”两个字的最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让同学们自主探索出来,教师剩下的任务就是由“重复”过渡到“循环”上来,逐渐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2.2.2 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习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同学们自主性学习做好铺垫。
2.2.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的“魂”,也就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下闸门,为自主学习加足助燃剂。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内心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和力量,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发现、探索和总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新理念》 北京出版社.
[2] 《教育心理学》 林丰勋 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