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边城》教学设计中的变与不变

《边城》教学设计中的变与不变

作 者:徐美琳 (上海市进才中学,上海 200135)

 摘   要:《边城》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一教材中的一篇小说。本节课由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年级金老师执教。在评课之前,我仔细学习了一下本次教研的要求——初高中衔接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教研主题的确定,让我有意识地回顾总结了一下学生的学情,有几个发现:

一.在阅读分析中,本该活泼灵动,却略显老气横秋;
二.本该与个体生命相连的真切体悟,略显生搬硬套;
三.本该含蓄细腻的品味,鉴赏表达又略显粗枝大叶。
比如提到环境,学生不是沉下心去关注文本具体信息,而是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概念上兜兜转转,不能深入联系文本,寻找具体信息进行品读。这节课学生多多少少也暴露出这样的问题。
于是,金老师将高一的第一篇小说教学的策略选择定位为——"文本细读,提问讨论"是基于学情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也省去了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只是老师孤芳自赏的教学内容。金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交流过一个角度:关注沈从文小说的"古典意识",通过意向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描写的特点等,体会沈从文那种处处保持克制的"哀而不伤"的"诗经"式美学特征。这个角度可谓新颖独特的,也是有意思的,然而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学情,避免与学生的能力发展点相脱节,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
选择这篇小说上公开课,其实不是最讨巧的。选进教材的两个章节被编者人为地割裂,使得对教学中对情节的梳理变得艰难、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也受到影响。割裂的两个章节,作为教者我们要思考它们的有机关联性在哪里?我以为,只有发现了这一点,才是不辜负了这两段优美的文字和编者的良苦用心。金老师的处理是非常高明的——他抓住了第一章节中的三个"从不"——从不想到残忍的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而,三个"从不",在第十三章节中,翠翠的形象中均有颠覆性的变化。
一个好的切入口,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它不是随意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对文本精心梳理、对学生潜心研究、对自身深刻叩问后,煞费苦心又倍觉曼妙地设计出来的。一个精妙的切入,不仅能很好地指导老师的教学,更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的。
金老师成功抓住了翠翠的"变"与"不变",就是抓住了两段文本中最深切的关联性,将两段"貌离神合"的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选好切入口,阅读教学多半成功在握。
高中的小说教学,针对这种情节性不强的小说,教学的过程应是一头联系着学生已有的语文生命情感,一头联系着我们的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文本出发,巧妙地抓住能突显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比如他关注到"桃花色"的薄云,"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的生机勃勃,作者将翠翠出场的环境安排在黄昏时分,有情与景的一致性——日暮的怅惘伤感;又有景与情的反差与冲突——万物生机勃勃与内心的无助愁绪。由环境描写,细致分析翠翠的胡思乱想,翠翠心理的压抑、迷茫、慌张而想发泄、想倾诉而又不能倾诉的复杂情绪。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翠翠内心情绪的"变"与"不变"来展开,主要设计了8个小问题,层层推进,回答问题的学生有27人次之多,涉及概括、信息筛选、原因分析、语言品味、评价等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在充满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中顺利展开教学。
教学的内容能根据文本特点做定向性的开掘,文本的特点则是这种定向性开掘的依据。以沈从文塑造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例,寻找人物心理的描写方法,并总结,抽象了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又能经文本而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既能有据可察,又能有法可依,有本可寻。
在"变"与"不变"的问题设计上,本节课的重心是落在翠翠情绪的"变化"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成性问题,适当作出调整。
比如有两位学生提到关于本文的"悲情",一位说到,"沉重"是往事让爷爷心痛,他不愿意提及;还有一位提到"杜鹃"的意象是悲的。沈从文本人曾经说过,读者只看到我作品中的清纯的乡土气息,却看不懂作品中的痛。老师其实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进一步追究翠翠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性格"不变"的原因,进而引出对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27小节中有这样一句"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歌唱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恨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注意沈从文在这里两次强调"这些事也说到了",在爷爷这是一种很大的突破了,意思是原本不愿意提及的内心的伤痛,在爱情萌动青春懵懂的翠翠面前,爷爷是忍痛启蒙了。呈现给翠翠的是过滤去了所有伤痛的美好,正是这样的一个爷爷,才有了这样一个始终人见犹怜的单纯乖巧的即使情绪有"变"但性格始终"不变"的翠翠。当然还可以与第一章节其他地方结合起来,带出爷爷的形象——"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的淳朴善良、隐忍平和。而这又和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初衷联系在一起——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一个以温情拥抱乡土文化来反思现代文明的沈从文,一个在文革中经历耻辱与非难依然保持从容平和的沈从文,都可以让我们对文本的开掘有更加深刻的处理——阳光底下再悲痛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怀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谦卑隐忍善良淳朴而又倔强勇敢不屈不挠。如此,对作品的进一步挖掘,便可在学生对"悲情"的感悟中顺利生成。
《边城》作为一篇经典篇目,上法有很多,不管如何上,其背后无一例外的是:通过外显的、语言的、活动的形式,去推动内隐的、深层的、人格的发展。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手里抓的是字词句篇,课堂里玩的是听说读写,眼睛盯的是教学目标,心里装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终身发展。感谢金老师在这节课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姚念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2]高中现代小说专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许博文.淮北师范大学 2019
[3]高中小说整体性教学实践策略研究[D]. 李东艳.闽南师范大学 2019
作者简介
徐美琳,女,1981,汉族,江苏如东,中教一级,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