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落实“备﹒测”两个一体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泗洪县明德学校教育集团开展大集备与大检测的实践
作 者:杨中雷1 潘 冬2
(泗洪县明德学校,江苏 宿迁 223900)
大
中
小
摘 要:为实现集团化办学效应,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及常规教研工作,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整体提高集团学校教学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集团年级学科组“大集备”(集体备课)与“大检测”(达标检测),实现“备上一体”和“测辅一体”。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有效的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素养。 关键词:集团化;集体备课;达标检测;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与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集体备课与集体教研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与教学水平提高的推手,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有效载体。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问题,优化操作策略,使集体备课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展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加强组织与阵地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与阵地建设,是集团学校年级学科组开展此项工作的纪律和基本保证。
首先,成立集团学校“大集备、大检测”活动领导小组;成立集团学校年级学科组“大集备、大检测”工作群,推选并任用“备课组长”和“命题组长”。
其次,规定集团学校“大集备、大检测”时间、地点,添置必要的设备。集团学校统一规定,每周二下午2:00—6:00语文组开展活动;每周三(或周五)下午2:00—6:00数学组开展活动;每周四下午2:00—6:00英语组开展活动;在核心校建立了六个高标准集体备课室,添置了黑板、计算机、液晶(实物)投影、空调等设备。
二、加强活动和过程管理
(一)统一要求
1.每周一个下午。年级学科组的“大集备”就是集团学校“集体备课”。是“一个下午”“教学研”的主要内容。
2.做到“四个统一”。在统一“教学进度”,固定研讨时间内,集集团校“所有”教师“所能”,研讨出:统一的“教学设计”; 统一的“课时课件”;统一的“预习单、作业设计、检测单”等;主要目的是通过集团教师集体的智慧,来提升组内学科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技能和水平,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与应试成绩。
3.做到“人人参与”。大集备参与人员要求:核心牵头学校人人参与;各分校有条件的参与。所有人都要备课,带着备课记录来参加“大集备”,有考勤、有考核、有评比。
(二)建立“七定七式”落实“备、上、测、辅”两个“一体”教学机制,把“教、学、研”工作落到实处
1.落实“备、上”一体:
(1)前置性自主备课,做到“七定”:
定时、定科目(周二语文、周三数学、周四英语)定地点(六个集体备课室)——时间与物质基础的保证;定内容、定主备人、定发言人、定命题人。
一式:主备人和参备人(提前备课):主备人提前精心备好“课时教学设计(统一模板)”并制作好“课时课件”;参备人自主简备(杜绝不备课);
二式:命题人根据“周备课内容”,精选、设计和命题,形成“周测试卷”;
(2)现场集体备课:
三式:主备人和参备人(现场备课):主备人说教学设计(教案),演(制作的)课件(集体)共同研讨、修正;
四式:命题人现场说明“命题重点和要点”,共同研讨、修订;
(3)上课:
五式:上课使用的是“执行教案和课件”;
2.落实“测、辅”一体:
六式:当周(周五)进行测试,批阅;
七式:下周跟踪辅导。
三、实践的效果与产生的影响
(一)“大集备”与“大检测”的实施,实现了统一的教学设计,统一的教学资源(课件),统一的达标检测。最终实现了“教”与“学”内容、目标与达成的统一。
(二)“大集备”与“大检测”的实施,展现了教师的协作精神,凝聚了教师的智慧结晶,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有效性。
(三)“大集备”与“大检测”的实施,提升教师集体备课与命题的效率,让老师全程参与并在过程中不断成长。
(四)“大集备”与“大检测”的实施,促进了集团学校、学科组和个人教学自觉性,都要拿出“实招”与可行的“举措”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应试策略。实现了集团“紧密型”教学研合作与能力提升!
结语
集团化与“大集备、大检测”的实施,增强了教师的合作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与互助,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了“教师协作提高,学生全面成长”的发展态势,也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首先,在教师合作的观念上存在矛盾与冲突,教师普遍认同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意愿淡薄,合作动机不够强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学校管理者虽然认同教师合作,但在教师合作能力建设中态度与措施不够积极、有效。
其次,在教师合作的制度建设上缺乏完善,原因在于学校对教师合作物质、时间支持和制度保障缺乏有效落实,学校管理者的政策引导与兑现不到位,监督执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明菲菲. 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06):16-17.
[2]征玉韦.统一领导 示范引领 构建大职教体系——贵州省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8):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