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新时代医学生学风建设

浅谈新时代医学生学风建设

作 者:林泽锋 (厦门医学院 361021)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工作重点,学风凝聚着学校的灵魂与气质,折射出大学的校风,反映学校治校、治教、治学和育人效果的主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学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浅谈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从而强化校园建设,为医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学风;医学;问题;途径
一、新时代医学生特点
当代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程任务繁重,动手能力要求高,特别是临床医学,要反复下临床,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另外,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5后,他们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社会开放、复杂,信息发达,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时期里,一方面,他们好学上进,视野开阔,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思想趋向个性化、理想化,容易浮躁,缺乏团队意识,对学风建设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大学时期的学习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最大,尤其重要。大学教育专业性强,学生通过学习将大致确定个人一生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的性质,这种情况在医学院校尤其明显。多数人大学毕业以后将结束校园生活,通过求职、竞聘,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能否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获得理想岗位,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关键。
三、当前医学生在学风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自身问题
缺乏明确的目标,部分医学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面对学业压力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思想不够成熟,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大学文凭,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很容易毕业,不需要在学习上花太多时间认为在学习上。自我要求不高,不能脚踏实地,学习存在功利心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端正,应付考试,甚至铤而走险,在考试中作弊。自律性较差,缺乏确立目标并不懈追求的意识,往往不由自主放松懈怠,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寻求解决,而是采取消极被动态度。
(二)班风影响学风
班级凝聚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体现在,一方面,班委缺乏号召力,没有发挥好骨干作用、引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化很强,他们乐于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组织活动,而非班集体活动,甚者对于班集体活动置若罔闻。此外,学生关注个人利益,强调个性独立,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风建设。
(三)学校管理问题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对学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部分高校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生,管理不够清晰,本科和专科没有协同发展,专科学生即使学习成绩差,最终基本上都能正常毕业,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毕业容易,忽视学习。另外,有些高校学术报告举办少、过于单一或者学术报告质量不高,学生兴趣不大,导致整个学校学术氛围不浓。
当代大学生特点鲜明,他们拒绝教育灌输、强调自我认知,他们注重理想信念,也关注个人利益,他们在认同主流的同时强调个性独立,因此,新形势下学风、班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四、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
定期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结合校风,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精神。重视榜样的力量,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学校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的求知热情;定期开展学科竞赛,例如临床技能问诊大赛,为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在教学楼腾出一两间固定教室供学生学习,宿舍楼可以提供长明灯教室供同学自习。
(二)班级制度建设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具有班级特色的制度是整个班级严谨、团结、向上的有力保证。鼓励和引导学生制订班规、日常考勤等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管理自治。引导班级组织各项活动,定期开展学生主题班会,由学生轮流主持,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凝聚人心,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此外,结合专业特点,制订有利于学生良性竞争的机制。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实训室,加强学生实操技能,在下教学点见习前进行基础综合考试,结合综测排名,给予排名靠前的同学有主动选择教学点的权利,激发同学的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班干部是班级同学的领头羊,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更是班级学风、班风建设的有力推手。因此,要选拔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好、有奉献精神的同学担任干部,以优良的品行、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周围同学共同进步的良好表率,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此外,学生党员大部分是品学兼优、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优秀学生队伍。
(四)落实谈心谈话制度
定期找学生谈话,分析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指导学生调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重点关注班级的“车头”和“车尾”,在学习上,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帮扶小组,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其他方面,强化学生集体观念,加强教育,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多融入集体,参与班级事务和各项活动。
参考文献
[1]田丽 张国丽 钟莲,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8(14):1-2.
[2]邓德敏,论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5):142-144.
作者简介
林泽锋,男,1988.5,福建,硕士研究生,学生工作,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