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关注留守学生

关注留守学生

作 者:周雪英 (重庆市梁平区合兴初级中学,重庆 梁平 405205 )

 摘   要:城市化发展逐步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留下了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那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教育层面上的缺失、亲情的缺失,这就使得这些留守孩子们相较于非留守孩子们更显得羞怯胆小、成绩不佳、细腻脆弱。

关键词:留守;和谐;家园
2016年11月9日,民政部在召开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首次通报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工作情况: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与留守学生打了近20年的交道,通过不断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有的调皮,整日与同伴嘻打疯闹;有的安静,沉默得只能缩在角落里自言自语;有的孤单,孤单到把一个篮球玩到破烂不堪;有的自立,一年到头主要靠自己照顾自己。也许,他们缺的东西有很多,但他们最需要的,肯定是来自父母的呵护,但是,他们还不得不继续留守。于是,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
(一)缺乏有效监督和必要的辅导,学习较差
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留守学生主要是与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他们有的是只管做饭给孩子吃,有的是孩子要什么只管给,但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孩子们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加之,他们还要种田地、喂养猪牛等,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了。
(二)缺少亲情抚慰,心理发展出现偏差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学生们由于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正是这种家庭的"缺陷",导致孩子们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被遗弃感逐渐形成,这就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容易出现两种趋向:一种为攻击性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好冲动,甚至动辄吵闹打架等障碍;另一种是畏缩型趋向,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更为严重时,将会受社会不良分子影响、引诱、教唆,走上犯罪道路。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及措施
2016年1月27日,在部署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绝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形成合力,共建和谐环境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而学校又是关爱他们的主阵地,他们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主要时间又在教育教学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站在学校的角度,认为学校及学校的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展开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教育留守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个人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留守学生情况。学校的各班班主任在班上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登记,包括孩子的户籍、住址、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外出父母的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入情况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记录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从而看出孩子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这样登记建档后,就有利于掌握留守学生的变化情况,也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并定期召开帮扶座谈会,以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学校的每个班级应以留守学生为帮扶对象,特别是学习较差、性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行为有偏差的孩子,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使留守学生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学校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有与帮扶对象结对子的老师和同学,要密切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动向,如果有大的变化,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再向相关部门或机构报告。这样,实行一级报一级的报告制度,就能确保各级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以及时调整或制定相应措施。
(二)留意留守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观察留守学生的表现,及时调节其性格的形成。孩子的喜怒哀乐常表露无遗,刚才还是郁郁寡欢甚至哭泣流泪,可转而却早已与同学一起玩耍嬉戏,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不同的表现,教师都应予以高度的关注与调节,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坦诚,更学会交往。一是要善待孩子的言行,要学会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二是让留守学生们享受到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创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
(三)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家庭般的温暖
由于多数留守学生的学习不太理想,学校的老师们就应对他们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位帮扶老师或同学身上,由他们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相关计划,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进行定期检查,随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生活上,老师对留守学生要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这才有利于身体发育;孩子生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的留守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总之,当今留守学生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老师应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内心世界,填补其家庭教育的空白,关心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幸福,从而健康的成长。让我们每位教师都献出一点爱,用爱心、信心、恒心打造出美丽和谐的环境,让校园成为留守学生的"第二个家"。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 严明.《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D].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7年.
[3] 《光明日报》[N].2015年.
[4]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R].2016年.
作者简介
周雪英  籍贯:重庆梁平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6年12月22日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    单位名称:重庆市梁平区合兴初级中学  研究方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