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逻辑推理图示在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中的实践
作 者:祁 萌
(山东省滨州市渤海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
大
中
小
摘 要:逻辑推理能力是个体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个体能够对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之上。在初中化学教学阶段,在解决分析计算题目类型时,可以将图示作为解题的手段,进而表达出更为抽象的概念,更好的显现问题本质,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文主要探究逻辑推理图示在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当中的应用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逻辑推理图示;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实践探索
在初中化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在解答某些稍微复杂的计算题时,大部分学生往往都难以发现各个物质之间存在的质量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情况。但是如果在解决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的过程中配合简单的图形、图像或者图表,然后让学生意识到“看图说话”的过程,同时还能够更加具体、客观地反映出题意,从而实现轻松解答问题的效果。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解决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的过程中,应用逻辑推理图示来将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分析计算题的效率,让学生不再畏惧化学分析计算题。
一、应用逻辑推理图示,激活问题情境
在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在天平称量物体的题型中出现错误,原因就是同学们忘记了“左物右码”的算理,或者是没有理解算理的应用条件。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图示帮助学生理清计算途径,让学生在直观观看逻辑推理图式的过程中理解算理,进而进行准确的运算。如例题,“有位同学用天平称量了一个物体,他错将物体放在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当中,此时读数值为5.5g(1g以下用游码),那么这个物体的实际质量应该是多少克?”这时,学生很容易迷茫,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此时教师可以做天平示意简图(如下图所示),假设物体的真实质量为X g,游码质量应该加入到右盘中,现在左盘砝码的质量是5g, 那么右盘物体与游码质量相家也应该是5g,所以存在5=X+0.5g,从而解得X=4.5g, 也就是物体的实际质量应该是4.5g。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看上去更加直观,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天平图示过程中掌握算理,避免下次再出现相同的错误。
二、遵循学生思维规律,体现因势利导
在初中化学教学阶段,初中生尚处于化学认知的敏感时期,同时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正处于上升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量欠缺、阅历少因此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和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就是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只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够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这节内容时,教师在设计整堂课的教学进度时一定要遵循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还有逻辑推理图式来分析化学计算题。
如图示(如下图),将下列装置分别放在天平上,然后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并将锥形瓶倾斜,使得液体药品能够与固体药品相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那么此时天平指针不变的是哪个选项?在解决这道问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学生列出具体的计算过程,但是学生内心必须要熟知这几个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就是要明确化学反应的原理。通常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都是由表象到实质,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实验进行演示,这个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就可以轻松得到的正确答案。在师生交流、随着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有一个重新的认识,真正领会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含义
三、结合逻辑思维图示,培养思维品质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逻辑思维方法之后,教师就要对学生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思维能力更加具有条理。在解决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的过程当中,应用逻辑推理图示易于学生能够结合解题目标来确定解题的方向,从而进一步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条理更加清楚。当学生遇到分析计算题目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分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应用逻辑推理图示来辅助解决化学分析计算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逻辑推理图示的作用和优势,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日后学生能够学习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浩,包朝龙. 逻辑推理图示在高中化学分析计算题中的实践[J].教学研究,2016,(05);34-35.
[2] 刘永红. 逻辑推理图示在初中化学分析计算题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2017,(12):21-22.
[3] 周彩萍.初中化学“预习文本”的有效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1);54-55.
[4] 钱海如.科学素养: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核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5):176-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