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
作 者:于晓辉
(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 261419)
大
中
小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助学者,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生活与教学息息相关,充满了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思维逻辑。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重中之重。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挑战。有效的数学解题策略能帮助学生去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思维逻辑。针对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将自己的做法分享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会做题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阶段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美观的书写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第一步。最近班上有个女生在考试的时候将自己写的数字"6"在下一行书写的时候写成了数字"0"造成整个卷子错此处的结果,她本人也是懊恼万分,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看出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是做错题的几大"杀手"。要保证题目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培养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自习的时间,先从最基本的0-9这10个数字的书写开始,书写时,数字符号要工整,以"提笔即是练字"为宗旨;分数线、等于号都要用直尺;作图用铅笔;书写时要求学生尽量不要涂改,想好后再落笔。保持作业的整齐整洁美观,这样才能减少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看错等现象。
(二)养成认真审题和及时检查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杜绝小学生出现感知性错误和注意力不集中错误的最有效方式。
不少学生平时掌握的知识不错,审题时就滋生了小骄傲,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读题可采用"三次阅读法",第一次是粗略的读,这次只需了解题目告诉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第二次是细读,找出关键词,并用红笔标出来搞清楚题目告诉了哪些已知条件,需要求什么。第三次就是详读,形成解题思路。从而在脑海中对这道题目建立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轮廓。除了读题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检查能力,养成及时检验、积极验算的习惯,这是解决问题正确的保证。针对学生不验算或者验算的时候随便在破纸或者在桌子上乱画的现象,每次批改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一并上交演算纸,要求学生在演算纸上写出思路并标好题号,将验算纸也列入卷子的等级中,这样就杜绝学生不验算的现象。检查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检查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二、巧借画图、线段理解题意解决难题。
虽然学生已经上小学高年级了,但是有的问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比如求面积的题目,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少。经验和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画图、线段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拓展思路,这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特点。
例如在讲授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1/5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2/5米。求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先让学生画图分析2米能分成2个1米,1米布里面有5个1/5米,也就是1米布能做5个小书信袋,2米布能做2×5=10个小书信袋。
又比如第一布艺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求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把本组计划的数量看作单位"1",用完成的数量与它作比较.把本组计划的数量平均分成5份,完成的数量占其中的2份,完成的数量与计划的数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在做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每个人都学会画简单的草图,通过画图要把所有的信息和问题都标上,让所有的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三、掌握解题思路,解决较难的分数解决问题
在高年级分数解决问题的学习中,稍微复杂的类型就要先找到题目中的单位"1",根据单位"1"的"已知"和"未知"进行有效的分析题,然后列式。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解分数解决问题就成功了一大半。
做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做一个绿沙包所需要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做一个黄沙包所需要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做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这是一道连乘的分数解决问题,理清解题思路更是重要,因为这一道题目里有两个单位"1",因此要从已知的单位"1"入手,引导学生说思路:从一个绿沙包所需要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可以看出红沙包是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就是求单位"1"的3/4是多少,列式为60×3/4。接着分析,从一个黄沙包所需要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可以看出绿沙包又是"1",单位"1"已求,就是求60×3/4的7/9是多少,用乘法,列式为60×3/4×7/9
四、实践操作,用动手代替枯燥的讲授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如:在认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了牙签和橡皮泥,牙签代表的是棱长,橡皮泥代表的是顶点,空白处是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牢记于心。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带来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包装盒,然后剪合适的彩纸,为长方体贴上一件"新衣服",然后求6张彩纸的总面积,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又如: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我们就在课堂上拿来水果、水槽,软尺进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利用把不规则物品放进水槽,水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物体的面积,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
总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空间,积累丰富的解题技巧和经验,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
参考文献
[1]马志艳.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8(6):96.
[2]丁云.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8(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