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中的第二点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这一要求不谋而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一共有八组课文,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的学习,都让学生深深地感动,意犹未尽。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恰恰填补了这一遗憾,让学生渴望的求知,得到甘霖。
那什么是主题学习呢?所谓的主题学习是指教师凭借文本素材的主题,开展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质,凭借新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实施“主题学习”,课内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文本主题,通过前后连接整合主题,多元感悟升华主题;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延伸主题,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磨刀不误砍柴工,针对学生的主题阅读,千万不要小而化了,接着进入必学课文的讲解中,要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利用“走近毛泽东”这个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班内展示。接着利用《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这两篇略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毛主席凡人的儿女情长和伟人的情怀。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课文学习《开国大典》中华民族从此挺直了脊梁,中国的劳苦大众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使学生实现有效的阅读,情感的升华。爱屋及乌,不用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自觉的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比一比,谁知道的更多,谁积累的更多。来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对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朗诵,激发学生知识的升华,情感的共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为了进一步认识主题学习,我认真阅读了教研室的有关材料,并查找了关于主题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有关资料,认识到主题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现在按照主题编排课本教材的教学非常实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盈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到精神上熏陶。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里渗透“主题意识”,对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也是大有益处;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主题学习应是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主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