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活用教材
作 者:刘学萍
(江西萍乡经济开发区高丰小学 337000)
大
中
小
摘 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把握教材,活用教材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活用教材的方法和效果:一、活教汉语拼音;二、活教生字;三、活教课文;四、活用插图;五、拓展教材空间。作者认为:其实,一位好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本绝妙的文本,他会灵活地把握教材与开放教材,会巧妙地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图书馆、网络世界,走向社会和大自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用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准确地把握教材,活用教材,并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活用教材的一些体会。
一、活教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符号比较抽象,刚入学的儿童学习起来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还显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采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的脑、眼、口、手并用,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一个个抽象的汉语拼音字母,乐学好学。如在教学“ao、ou、iu”这3个复韵母时,我引导学生看情境图。
另外,还可通过编儿歌、做比较、做游戏、画一画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打破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字母、拼音节、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读句子、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学习的内容也多样化,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多方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二、活教生字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方可进行,习作更是如此,识字量的多少,识字速度的快慢,识字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如何活教生字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注重让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一)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主要就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教学时,我先出示课文中要学的生字,但并不急于让学生认读,而是要求学生在课文里找到生字,找到生字后,学生再通过读课文及小组合作等形式自己认读和识记生字,一节课中,创设不同情境,让生字复现—复现—再复现,使学生在课文、句子等不同语言环境反复和生字见面,整个识字过程,教师有意地教,学生无意地学,课堂气氛显得宽松愉悦。
(二)游戏识字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适时的选用不同的游戏,如在识字的时候,可设计游戏“帮小鸟找家”:一个同学扮演小鸟,一个同学扮演小鸟的家,把“鸟”身上的拼音与“房子”里相对应的字找出来站在一起。还有“风车转转”等,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识字,情趣盎然。
(三)生活识字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到处都有,随时可见,社会就好像很有心地为孩子们设下一大好的识字课堂,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它呢?
因此,我大力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字,利用影视网络识字,利用校园环境引导识字,阅读课外书识字、在家里、街上识字等等。
三、活教课文
课本只是工具,不是圣旨,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因此,我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调整顺序
我认为,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个人教学经验,大胆稳定地调整教材的顺序。如s版三年级上册的第3课《吹泡泡》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把你是怎样玩儿的写一写,再读给大家听。这是一个写游戏活动的习题,讲完第3课后我不急着让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所以讲完第3课后,我不接着讲第4课,而是跨越到后面的百花园一,先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平台中的短文,让学生再次深入地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玩儿的过程写详细清楚的。在此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课后亲自去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材”不一定专指学生,也可以指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材时才会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作用。
四、活用插图
每册教册中都包含封页插图、课文插图和练习插图,这些插图题材丰富,有人物、花鸟、风景、动物、建筑等,形式也多样,有线描、油画、水彩、照片等,它们犹如粒粒珍珠镶嵌在教材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对这些插图熟视无睹,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者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遗憾。
课文插图,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可以这样说:插图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课文是插图的延伸,插图是静止的直观,课文是微妙的描述。因此,二者和谐互补,更能增强并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
五、拓展教材空间
新课标指出,要拓展教材时空,努力捕捉儿童感兴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捕捉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住处、新科学、新技术等等,并且把其吸收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使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通用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而拓展教材时空,可采用课前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及课中讨论,交流想像等方法,以此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学到更鲜活的知识。如教完《猴子种树》一文后,学生对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从课文内容延伸,既拓展了教材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想像,积极去探索,从而为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正如张士一先生所说:教科书无论编得怎样好,决不能适合每个教师所有的特殊教学情形,全在于教师自己运用他的教法来变通教科书,这就是所谓教科书的活用。
而其实,一位好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一本绝妙的文本,他会灵活地把握教材与开放教材,会巧妙地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图书馆、网络世界,走向社会和大自然,让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丰富人文内涵相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