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 者:张振虎 (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 201804)

 

 
摘   要:任何学科只要涉及到题型,那就存在易错题型。因为学生不可能保证每一道习题都能完全做对。而有些题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候都容易出错,这种出错频率非常高题就可以称之为易错题。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例,探讨初中数学中典型的易错题应该如何避免。
关键词:初中数学;易错题;错题分析
前言 
我们首先要明白,易错题并不一定是难题,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做的题,往往大部分学生都做不了题叫做难题,但大部分学生惯性出错的题则称之为易错题。所以,易错题并非难题,但难题可能成为易错题。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规避易错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找到导致学生某些题型易错的原因,从而采取干预策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学生典型例题上反复出错。从这一层面而言,易错题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主观因素导致。接下来笔者就重点就此展开论述。
一、初中数学典型“易错题”成因分析
(一)过分关注解题,忽视掌握概念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仅仅以解题为目的,只要会计算、会解答题目就是学好了数学。同时,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在学习时敷衍了事,甚至产生厌烦、抵触心理,觉得概念学习不重要,导致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好,最终降低学习质量。
(二)只看见明显条件,忽视隐性条件
大部分初中生面对数学问题时,多只会看见题干中的明显条件,不会去深入挖掘题干中隐含的条件,尤其是面对综合性强的数学题时,由于考虑问题缺乏全面性、严密性,导致解答错误。如,解答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相关问题时,部分学生会忽视隐含的定点位置、△≥0 等条件,导致解答错误。
(三)解题存在想当然性,忽视题设的实际意义
一些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解题经验, 会不自觉地把某个自己默认的条件附加到现在的题目上,或者把一些在特殊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作为解题已知条件, 或者一些学生想当然地制造一些根本不符合本题实际的条件当作已知条件, 最终导致解题错误。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学生在运用这一性质时,往往忽视了等腰三角形这一隐含条件。
二、引导学生规避易错问题的策略
(一)将易错点转变为具体教学资源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知识并根据内容进行灵活应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练习可以帮助教师最大化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出他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易错点,如果学生很容易在同类型的数学题中出现问题,就说明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强化与深度剖析,与此同时,也可以引起教师的反思,思考是否当下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理解。例如,在教学了“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相关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出了几道计算题,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很容易受到之前数学思维的影响不重视题目中符号的作用,有的甚至会忘记变号而直接计算。如计算5a-(5a+4b-c)时,部分学生忽视了去括号的法则,没有想到当括号前面还有负号时,相关的各项都要进行变更,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易错点的总结与整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出错的概率,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教师在课堂之上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是教学的一种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数学习惯也就意味着他们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好的数学习惯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让他们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日常学习。数学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入手,帮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解题习惯的养成。初中数学题有一些题目的正确答案有多种情况,需要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在计算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时,思考过程需要更加全面一些,通过顶点和腰进行不同程度的分类计算,如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是60度,现在求角B的大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易错点,使学生养成分类求值的习惯,从顶角、底脚两个角度进行多维度地计算,逐步培养自身正确的解题习惯。 
(三)以易错点为依托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般不会存在置疑、提问的情况,如果班上有几名学生对教师的权威发出“挑战”,也会被明令禁止。现阶段,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几年数学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当下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从日常的学习活动、知识点、易错点较多的题型中建立数学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将课本内容与自己的数学知识现状相融合,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易错点来完善教学过程,对学生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归纳。 
结束语
总言之,错也可能成为一种资源,典型的“易错题”证明是大部分学生长期都可能出错的题型,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典型的易错题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整理错题集,归纳解题技巧和方法,最终通过课堂有的放矢的引导以及课后巩固训练,让错的变成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戴凯娟.初中数学破“冰”之旅剖析:浅议初中数学易错题原因及其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7). 
[2]庄国军.初中数学错题运作的实践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1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