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究
作 者: 杨 阳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中学 233100)
大
中
小
摘 要:新材料作文由传统材料作文发展而来,其形式灵活多变,立意难度较传统材料作文有明显提升。而审题立意作为写作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可以从战略角度提升学生审题立意能力,实现语文写作的效益最大化。本文从教学策略角度着眼,以期为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探究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学好语文能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而写作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高中语文中的作文命题方式主要来自于新材料作文,主要是通过一段材料让学生们自行展开想象力,去分析理解题目,从而展开写作,因此作者就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展开一些策略及探究。
一、如何正确分析作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学生们需要通过各自对材料的阅读之后,从而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分析材料,更好地拟定作文标题。这种方式就很充分地考查了他们各自对阅读的理解能力,那么也就是说,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写作时不跑题、不偏题。在拿到一段材料之后,学生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去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中的敏感重要词汇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决定作文标题。那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多阅读,多分析,多发现关键词,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更有效地发现材料中的重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很多同学可能会认为,写作能力是可以通过书面的表达形式就能一分高下,其实这个概念是不对的,更多的写作能力是要看各自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呢?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比如说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情感丰富、色彩鲜明等。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研究去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慢慢地加强自己的写作功底,到时候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上去了。
二、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究
(一)发现材料中的关键词。
当我们在拿到一段材料的时候,可以分别进行两步去分析研究这段材料。第一步就是简单快速地阅读一下手上的这段材料,分析主要讲述的情节内容;在了解材料的大范围内容后,再去进行第二步,精简仔细地查找出材料中一些关键词。只有有效地发现了这些关键词,才能够保证文章不跑题、不偏题,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去划分材料中的主次结构,才能更好地去完成写作。
(二)训练有效的思维模式。
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也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多多指导学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其实教师可以根据很多新材料中的内容,结合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训练法。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互动性,让这种互动性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探讨,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能。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审题并分析材料中的内容。
(三)全方位、全角度地去分析。
新材料作文一般是需要学生去全方位分析这段材料内容的,那么学生就应该在阅读材料之后可以有效地做到化大为小,即让材料中的内容精简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分析出材料中的重点在哪里。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放过材料中的任何关键词,认真地分析每一段每一句的立意,并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不同的含义。只有通过不同材料去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才能够让他们写出更具吸引力的文章。
(四)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历年的高考作文中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作文材料都是围绕着生活现象展开的。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思维往往是很局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其实没有真正融入社会,没有真正感受过生活,所以很难去理解这些材料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多分享一些有关于生活的经验、案例等,让他们能够更加贴近生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事物,更好地明白社会上的形形色色,发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分析材料,发挥出自己最好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面对这些新材料写作审题立意的时候,都不应该从片面的方向去决定写作内容,而是要用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的。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抓住材料的重点,合理选取出材料中有较高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去分析材料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保障学生的写作质量,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马荣红.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8):189-190.
[2]汤波林.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9,(5):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