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环境下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作 者:关欣然
(19级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 154007)
大
中
小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启蒙民众思想的承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为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为例,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新要求,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落实互联网+教育创新行动,提升汉语言教学创新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提出振兴教育指导思想,办好高树平的教师教育院校,将地方师范院校摆在重要位置,师范院校是振兴教师教育行动的主体,为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目标,《计划》加大对师范教师支持力度,要强化师范院校优化教育不具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目前师范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评价语言单一等问题,与师范院校语言课程设置不足等相关,为提高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需要从课程设置改革与师范生努力两方面着手。本文以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提升师范院校教学质量,促进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通过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推动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现国家重视师范教育人才的决心,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存在部分教师素质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情况,发挥地方院校主体作用,提升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育振兴计划》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要明确工作重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多元的人才模式。
教学语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用的沿,是专门行业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准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修养。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规范性,启发性,生动性。提高课堂语言素养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示范,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师范生课堂教学语言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普通话不够规范,缺失有效的课堂对话,课堂教学语言僵硬,评价语言单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提高师范生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需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1]。
汉语言文化过去采用课堂华教育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授内容大多为课堂理论知识,在互联网环境下只有将网络与之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汉语言在网络流行语境下出现了无边界,跨时空的特点。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用着悠久的传统文学载体,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普遍世界观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汉语言重要性表现在是世界范围内掌握人数最多的语言种类,以汉语言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蕴含着中化民族伟大智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语具有不同的寓意,古人将丰富的道理提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面较小,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授内容与需求脱节,教学中欠缺德育美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是师范院校文学院主干专业,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工具,中文专业形成了以师为主的教学思维定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过分突出教师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实用性强,互联网发展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高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应用性强的学科,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理论传授为主,学生未消化吸收教师传授的内容,阻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校应建立合作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汉语言文学内容。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平台[2]。
要想发展汉语言文学必须依靠网络平台,如何使用网络平台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成为师范院校教学的重点,网络环境资源庞大,能充分体现人的主动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应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举办问答活动,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答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加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语言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网络流行语发展程序不同,有的符合传统汉语言文学用语规律,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网络流行语不规范语言普遍使用,教师授课时应加强词语规范性的教学,增强学生对规范语言的认识。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如汉字,杂技等多种形式的表演类型,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受到破坏,为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保护,需要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利用热门的手机软件研发适应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手机软件,如诗词填字等,使汉语言文学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汉语言文学发展。
网络平台是以微博等网络信息展示渠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传播工具可以是手机,电脑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网络传播平台传播速度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微传播时代下的微博平台使用加强了文字,音视频的传播,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互联网平台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利用网络平台便利性,可以创建官方微博等,使师范生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邸宏香,温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9):159-161.
[2]孙斓桠,潘羽茜,叶佳佳,张若楠,周佳倩,张弘嘉,袁露程,周怡宵.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现状调查——以杭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9(22):121-122.
作者简介
关欣然(2001年06-27),女,满族,共青团员,黑龙江省哈尔滨人,2019级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专业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