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关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实施过程的思考

关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实施过程的思考

作 者:陈 鑫 于 婷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3)

 (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数学与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实践及成效研究,辽教办[2018]205号)

 
摘   要: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所修读,在教师授课和学生修读过程中,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弊端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详细阐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问题;解决措施
自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率先开展了跨校修读学分的试点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从2016年起,以辽宁科技大学王艳老师主讲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数学与美》为线上教学视频的通识选修课程在辽宁何氏医学院开始进行授课。截至目前为止,辽宁何氏医学院已经连续选修3年。笔者作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数学与美》的线下授课教师,全程参与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工作,针对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提出几点思考。
一、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实施现状
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主要实施模式是各高校确定选用课程后,由建课方教师与用课方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现有的课程视频资源,实现线上学习基础知识,线下针对问题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路,扩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三重能力。用课方教师团队需承担日常导学、课程辅导、学生答疑、批改作业等辅导性教学工作。最后由用课方教师所在学校出具考核成绩,交由建课方教师进行认定。
二、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的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足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是以在线视频课程为主要教学资源,线下课程为辅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但是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较低,在选课初期并未考虑线下课程时间与自己课程的时间是否矛盾,故在修读课程期间无法参加或较少的参加线下课程,导致无法取得学分。
(二)课程视频资源更新程度较低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涉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部分,线上教学资源以视频为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更新缓慢,视频时长不一,断点重播不顺畅,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教师与学生的实时沟通不足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而视频教学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师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进行交流,但是无法保证师生可以同时在线。教师虽然可以规定具体时间在线与学生互动,但是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灵活化的原则。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缺乏创新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特别是线上教学只能通过视频进行教学。线下教学的手段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创新。而成绩的考核方式也较简单传统,多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为主要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对于学生自我管理与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也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五)跨校修读学分的互认配套政策不完善
现有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在学分互认和教学管理的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各学校之间均按照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造成成绩单移交的延迟等情况。从而造成用课方教师对选用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六)完成线上教学需要支付网络费用
课程的视频教学资源以在线网络课程为主,故学生在完成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电脑与互联网的辅助,虽然现在校园网的覆盖率很高,但是需要学生额外支付上网费用,容易造成学生负担。
(七)课程开课之前需要报备学生个人信息
选修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学生需要提前将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校、专业、学号、邮箱、电话等)报送用课方教师处,用课方教师整理后报送用课方教务处进行注册。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无法保证学生在统一时间报送个人信息,造成工作的重复和反复,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三、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加强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应用
现今互联网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用课方教师应更多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对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宣传
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可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建课方教师或用课方教师开发宣传视频,加强学生对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认知程度,增加学生对于选课的重视程度,依照自己的课程安排认真选择想要修读的课程,避免出现由于课程冲突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三)利用省级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个人信息的注册
现在各高校均有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开展,学生人数也一直在攀升,故而可以通过省级网络平台,在学生入学之初每人分配一个省级平台账号,以方便学生选课时信息的录入,减轻用课方教师的工作。
(四)完善并及时更新线上教学视频资源
通过政策的支持,实现建课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完善,增强视频的观赏度和新鲜度,使教学视频更具有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增加关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支持政策
加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省级平台的建设,减少第三方平台的介入,并由省级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简化学分的互认工作的流程,实现成绩与学分的线上互认,不再需要成绩单的互寄,如过用课方或建课方需要纸质版成绩单存档,可到省级平台进行下载打印。
总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管理与平台的建设亟待完善,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俊,王洪海,张亚男,陈默,王超,尹剑.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9):34.
[2]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3]武立波,宋若冰.机械设计课程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构建[J].机械设计,2017(9):60-61.
作者简介
陈鑫(1987.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于婷(1989.12——),女,汉族,吉林梅河口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