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推进区 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实践探索

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推进区 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 者:彭朝晖1 周日桥1 陈润贞2 (1.广州市番禺区石碁教育指导中心 511450 2.广州市番禺区大龙中学 511450)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立项课题"'碁道育人'理念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ZQJK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自从1986年4月9日义务教育正式开始施行,到现在的为普通高中适应新一轮高考而推行的"选课走班"教学形式,我国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人性化,由原来单纯的语数外选理综或文综转变为现在的"3+1+2",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和考虑的机会。但是这"选课走班"的形式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学生选择目标没有针对性、师资力量不够等等。本文通过对P区N所学校选课走班学生的情况以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我国普通高中适应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更好的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制度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选课走班;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一文中提到,应加快对于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现代化改革,尽快落实相关政策,使得学生们可以有更可能多的选择机会,给孩子们的未来多一点希望。为了尽快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育部在2014年12月的时候成功推出来了新的教育改革,也就是《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进行区域教育,实行新式课改。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一文中这样指出,学生除开必须要修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以外,还可以另外从其他9门课程当中选修三科来进行学习考试,另外三门课程的选择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进行选择,其中可供选择的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其中广东省已经开始实施课改(明确选用"3+1+2"模式:语数英必考+物理、历史选1门+化、生、政、地任选2门)。还做了如下要求:"要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选学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
一、影响"选课走班"的归因分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选课走班"课程形式也越来越深入学生和教师内心,但是由于"选课走班"尚处于实践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在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两点就是:一是选课走班的课程的合理安排;二是选课走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两点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适应"选课走班"课程形势,更好的融入课堂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的课程安排合理,学生能够很快投入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高;如果老师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效率自然就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也不会高。
(一)课程能否合理安排关乎学生全面发展  
在"选课走班"走入高中课堂以后,对于课程安排来说,无疑是变得更加复杂了很多,由于它需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也是增多的,对于课表安排的难度无疑也是增加了很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此时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课程表,那么对于学校老师展开正常教学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可能时间过于匆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课有时候排得很满,有时候可能又很长时间没有课,要自习,这种情况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因此在选课走班实施以后,对于传统课表当中固定的老师、时间安排以及课程调整都会做出一系列的调整,教务处在课程编排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动因素。而且由于每个学校的学风、特色不同,课程编排会存在选课方面的差异。每个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切实把各种各样的因素考虑在内,充分保证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份不小的"惊喜",更有利于学生好好学习。
(二)教师能否转变教学方式关乎教育优质发展
"选课走班"走入高中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让孩子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奠定基础。因此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老师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学效率自然就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也不会高。这就必须要老师尽可能快的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虽然这对老师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应该通过"选课走班"实践思考怎么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样在课堂上讲课才能提升孩子的关注力,使得学生由兴趣爱好变成真正热爱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学习,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在课改以后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对于P区"选课走班"调查现状分析
通过对在对P区的N所学校"选课走班"教学制调查研究中发现,在A~N所学校当中,高一年级人数最多的是B校,人数有1022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只有61个人;在"选课走班"的人数中,选物理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716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25人;在化学选课时,人数最多的是A校,有694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24人;"选课走班"选历史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561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36人;"选课走班"选生物人数最多的是A校,有636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37人;"选课走班"选政治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36B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32人;"选课走班"选地理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595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29人;"选课走班"选物化生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4个班221人,A校次之,4个班201人,人数最少的是L校,仅有2人,N校次之,一个班8个人;"选课走班"选物化政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1个班56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有一个班3个人;"选课走班"选物化地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4个班201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没有人;"选课走班"选物政生人数最多G校,有111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一个班3个人;"选课走班"选物地生最多B校,有3个班150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一个班6个人;"选课走班"选物政地最多A校,有1个班45人,人数最少的是L校和J校,没有人;"选课走班"选史政地人数最多的是B校,有1.5个班75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一个班7个人;"选课走班"选史政化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1.5个班51人,人数最少的是L校,没有班级;"选课走班"选史政生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2个班106人,人数最少的是J校,只有两个人;"选课走班"选史生地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3个班101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一个班7个人; "选课走班"选史化生人数最多的是C校,有2个班102人,人数最少的是N校,一个班4个人;K校以选报物理和历史为依据进行行政分班,行政班固定,其中物理班5个(含1个体育班),历史班7个(含3个艺术班),其余四科为走班教学,形成特定的"选课走班"。通过对学校学生选课可以得出结论:学生选课和兴趣爱好和所处学校环境有较大关系,区域教育发展现象比较普遍,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优质发展。
三、P区"选课走班"面临的现实瓶颈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改,P区对于A到N个学校进行了"选课走班"课程调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笔者发现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校硬件缺乏满足不了学生的多元选择
走班制教学要求学校要有比目前更多的场室,但P区高中学校富余的场室不多。同时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亦要跟上,但在资金预算上没有资金做铺排。学生在选报学科时的专业素养与兴趣能力的对应关系、未来职业与选报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选课走班的课表编排、场室安排、学生一人一课表的统计与分发等都急需专业的平台帮助,但是资金申请后无法及时到位,都严重的制约这些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具体表现在A校需要一个选修室做走班用,D校需要两个教室,F校需要四间教室,H校需要3间教室;J校教室严重不足,需要8-12间教室。
(二)师资力量缺乏满足不了学科的专业教学
在每个学校选课走班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导致有的学科人数特别多,有的学科人数特别少,这就导致有些学科的老师严重不足。A校化学急缺老师,物理缺老师;B校各科老师都缺;E校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老师各两名;F校地理老师紧缺;G校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缺1人;J校地理缺两人,历史缺1人,生物缺1人,政治缺1人,物理缺1人;K校语文、化学、政治、体育各缺1人,物理、历史、地理缺2人,英语缺5人;L校缺语文1名;M校缺地理、生物各2人,历史缺3人。
(三)"选课走班"分配不合理制约不均衡
在每个学校选课走班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所以可能导致有的学科很"抢手",有的学科很冷门,没人选,这在一些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A校多余两名信息老师;F校很少有人选政治,政治老师工作量相对宽松;L校多余两名数学老师。 
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发展
(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加大建设力度
针对每个学校选课走班的过程当中教室及其他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采取对常规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常规性教室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满足学什么的需求。对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必须要的设备信息进行计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分配使用,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配置力度,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改革以后学生上课的需要,满足学校区域教育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
(二)指导学生科学选课适应教育需要
针对学生盲目选课、跟风选课的现象,应该以班级、年级的形式组织座谈会,让高一的学生明白他们自己真正想学什么,而不是跟风学习。第一,从实际出发,争取实行全员走班;第二,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来选择自己想选择的科目;第三,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推荐合适的科目进行学习,以达到每个学生优质发展的目的;最后学校可以设置一个转班活动,在"选课走班"确定后的一个月,学生可以自由换一个自己想学的科目,不过每个学生只能换一次,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更新学校管理模式实现优质均衡
建立与新高考相适应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模式,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配合区域推进高中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区域内教师的管理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统一调配管理制度,满足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以多种方式来缓解教师配备的学科结构矛盾,实现区域教育的目的。
总之,P区各所高中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选课班,这意味着学生将有多种不同的考试科目组合。"选课走班"的课堂形式是大势所趋,是英明之举,是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新高考方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选课走班"的实施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够等,要合理利用资源,补充老师,指导学生选课,从而更好地为祖国的花朵服务,帮他们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让每一个学生朝优质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洪松森."全员育人导师制"助力选课走班新常态[J].新课程研究,2019(21).
[2]王明娣.普通高中如何有序推进新型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方式[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4).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