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之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之改革

作 者:杜永静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蜊江中学 264300)

 听了广东明德中学的程红兵校长的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改革》之后,感触良多。程校长是教育博士,看问题视角敏锐而独特,讲解深刻而灵动,从斯宾塞的教育经典:"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进行追问,探讨美好教育、理想学校、优秀课程、智慧课堂,从人自身和所承担的责任两个维度向纵深处进行思考,在于其规范与选择,在于其务实与创新,在于其批判与积淀,在于其开阔与纵深,重构我们的标准和课程。

一、课程的价值标准是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中国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美国的核心素养注重未来技能,即6C概念:创造力与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品质教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反思我们的教学,自1999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课堂的关注点已经由双基达成转移到三维目标达成上来,我们早已打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交流表达的充分性还亟待提高。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他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是有深度的学习和学科性的学习。不能眼中无学科,学科的特性、学科本质、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依据。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有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显然,这些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是学生通过数学学科学习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为促进学校基础型课程更好地体现"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通过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让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科学行为和习惯,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具体策略是:通过细化学科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训练体系,落实三维目标。
2.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强化对各科知识的整合,及对通用科学方法的掌握;二要渗透最新科技成果等教学内容,强化科技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科技素养;三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3. 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结合具体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突破口,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策略,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调整的过程展开行动研究。如,数学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分别选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科学学习、概念转变式科学学习等教学模式重点研究,探索教学设计(包括实验设计)、结构优化、情境创设、课堂互动、课堂管理等方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4. 课堂学习方式的完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5. 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导向功能,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努力建立促进学生有效开展科学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升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围绕"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完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开发,力求达到"全员参与、自下而上、多科编撰、重点开发"的规划目标。
1. 加强课程规划,完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开发
围绕特色课程系列,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完善。
2. 强化过程管理,分类规范拓展型课程
规范不同类型拓展型课程的过程管理,针对类型特点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如:对限定性拓展型课程管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纳入基础型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对学科拓展型课程管理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开发,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对个性拓展型课程学校一方面在"全员参与,自下而上。
3. 设计评价标准,探索拓展型课程评价
通过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积极引导、激励教师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4.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增强课程选择性
学校积极引进科技教育活动项目,调动多方资源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包括学校科技导师团资源、学校学生社团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家长社区资源等。
(三)研究型课程实施要求
1. 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课程定向
通过建立分层次、分阶段螺旋递进的目标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向,围绕 "走近科学、走向社会、提升自我"主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2. 分段安排,科学实施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主要采用"分段安排,相对集中"的原则。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主要经历四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准备阶段;选题开题阶段;实施研究阶段;结题展示阶段。
3. 探索组织形式,落实研究时空
努力探寻出一条既有利于组织管理,又保证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组织形式,包括跨班级分组研究;以班级为单位,按主题分组合作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自主选题分组研究;个体独立研究等形式。
4. 探索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发展
学校努力建立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研究型课程评价体系。在量表的设计上,强调过程评价;评价形式上由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构成,以激起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反思;强调定量评价和促进学生反思的描述性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核心素养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变革中发展,在思考中前行,在感悟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