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掌握的较差。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 运用拼音记忆,分清自转方向
在讲解通过地球自转方向在极地图上判断南北极时,学生往往把自转的方向与对应的南北极记混。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充分联系思维,进行有效的识记。在北极上空往下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其中“逆”的字音为“ni”,第一个字母为“n”,而在英语中“北、北方”的单词为“north”,第一个字母也为“n”,这样就有了共同点——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时,表示在北极上空往下看,即“北逆”。在南极上空往下看为顺时针“顺”的字音为“shun”,第一个字母为“s”,而在英语中“南、南方”的单词为“south”,第一个字母为“s”,这样就总结出“南顺”的识记特点。综合起来就是“北逆南顺”或“nn、ss”。
二、 用手作教具,巧分东西半球
手指朝上,合拢双手(样子像阿弥陀佛),假设左右手大拇指指缝表示西经20经线、小指缝表示东经160度经线、中指顶端表示北极,则左手为西半球、右手为东半球。保持手指朝上展开双手,对比左右手我们会发现以下规律:西半球左侧为东经160度经线,右侧为西经20度经线;东半球左侧为西经20度经线,右侧为东经160度经线。当面对手心时,虽然西经20度经线与东经160度经线分布情况与上述规律相反,但是这样看到的不再是东西半球的球面,而是中间的剖面。
三、 借得白纸一张,辨析山脊山谷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学生最难区分的是山脊与山谷。那一张白纸对折,折线向外,把纸摊开与讲台成一定角度形成一座山,折线就是山脊线,画上等高线,学生很容易得出山脊线是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的。当这张白纸与讲台角度越来越大时,等高线在讲台上的投影越来越密,可知山体越陡,等高线越密。当纸与讲台形成了陡崖,等高线重叠。同理可知,山体坡度越缓,等高线越稀疏。把对折的这张纸折线朝里,与讲台成一定角度,这条折线就是山谷,画上等高线,可知向海拔高处凸出的是山谷。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等高线图转化为形象的实体,再现了等高线的制作,学生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