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德”不可失

“德”不可失

作 者:李文淑 (黑龙江佳木斯市汤原县职业技术学校 154700)

 摘   要: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但学习技术时,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应该受到重视。21世纪人才标准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品格。因此,国家强力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处于成长阶段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年学生,德育教育可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是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德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中职院校、工厂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本文就中职语文中渗透品德教育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职;语文;德育
将德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范畴,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年龄发展规律的不同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备课: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
在通常的教学准备中,教师准备的每节课中都应有体现教育价值的德育意识,而这种教育价值是由教师自己发现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发现和利用所有宝贵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德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的历史如此源远流长,以至于培养了一批英雄和豪杰。其中,不少杰出人物都是耀眼动人的,而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光辉一直代代相传。因此,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伟大精神力量和高尚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在学习中区分是非,获得真理、善良和美丽的真谛,并发展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方面的正确观点。例如,古代那些令人敬佩,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杰出人物、高尚情操:《满江红》中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维护国家安全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诗》中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精神以及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归园田居(其一)》中大诗人陶渊明的率真、豁达的性情和不与黑暗腐败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等,这些古代英雄豪杰的精神两点历经千年,依旧历久如新,需要现代青少年的纪念和学习。除了古代接触人物,在课本中还有不少令人敬佩、令人纪念、令人学习的精神精髓。例如,在《迎接挑战》《看吧,我终于办到了》中鼓励中职学生无论在当前的学习中还是未来的工作中都应有面对困难的挑战精神以及坚韧不拔之志;《少年中国说》中具有的关心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的爱国精神以及鼓励中华少年儿郎为中华崛起而奋发图强;《藏羚羊跪拜》中作者呼吁的尊重生命、坚守良知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优秀品格。努力实现德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同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品德教育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势不可挡。
二、课上: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中职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使中职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真正的感受,这是也是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有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教师巧妙地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语文学习、练习活动被引入德育的领域,而教师巧妙地运用德育环境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用视频播放优秀的演讲视频,同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在文本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个拓展训练:“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作为中职生我们又该如何去努力”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想象今后的职场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情感体会。课文中的例子对于未入职的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并不会让学生形成道德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达到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与女儿一起成长》《我的母亲》这一类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爱”与“亲情”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过渡,从而对“爱”、“亲情”进行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时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眼中父母和孩子的爱,平时生活中父母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孩子的行为,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爱父母、孝顺的行为。通过将实际生活亲身经验代入课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父母与孩子的爱,更容易理解并做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课后:学后总结反思,加深道德浸染
在语文教学上成功的品德教育不是一学期形成的,也不是一天、更不是一节课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堂后的时时渗透才能形成。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熏陶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体现于课后作业上。在分析理解教材之后,学生要在课后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而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可以将课后作业布置为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或一段话:课文我的母亲与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异同。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有一个反复咀嚼文本知识的过程,又能联系实际,发散学生思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忆、记述父母的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与爱。德育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慢慢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
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整合语言和思想的重要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校德育实施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意义,也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重要内涵。教师应制定详细有效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实施计划,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通过教学和管理,将课堂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强道德教育与道德内化。
参考文献
[1]中职语文德育教育之我见.[J].高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
[2]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廉晓梅.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刁万英.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