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作 者:杜学国 (山东泰安第二十中学 271038)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和课标的更新,目前初中体育的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基于课标的变化,本文探究了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希望对该领域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素质;锻炼;策略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团结他人,融入集体,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学生的学习工作甚至是未来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受制于家庭教育、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等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存在不足。
一、心理素质有效锻炼遇到的挑战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
第一,初中生自身性格存在十分鲜明的特点。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心智发展不健全、不稳定。但这个时期初中生的自尊心逐渐形成,对外界和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加之新媒体时代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呈现出更加鲜明、复杂的特点。由于初中生心理特点表现出的复杂性与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与积极的引导和关注。此外教师在授课与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稍有用词不当可能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影响师生关系,影响锻炼心理素质的策略的开展。
第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许多初中生是家中独生子女,因此十分受家庭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此外,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导致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培养教育缺失。这都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十分不健康,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阻碍了锻炼心理素质的策略的开展。
(二)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良影响
受制于传统的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育并不受重视,体育课对学生各个科目学习的重要作用被忽视。此外体育课经常要为语数外等升学科目让路,体育教育的开展受到影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采取示范并带领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体能差异、个性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影响了锻炼心理素质策略的教学活动。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如翻转课堂、情景导入、游戏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体育的兴趣逐渐被消磨。此外,体育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00后学生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这也导致其心理素质锻炼的策略“水土不服”。
二、有效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实力
作为日常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成果与教师自身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为心理素质锻炼策略的实践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教师可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书籍,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为感染学生,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之间也应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互相进步。学校也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讲座等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1]。
(二)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要认识到新时期00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采用如情境导入、游戏法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多为学生预留展示的空间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为心理素质的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也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体能差和吸收慢的学生要适当降低标准或利用课上动作自学环节开小灶。体育教师也可以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用具有感染力的语句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2]。
(三)通过体育实践活动锻炼心理素质
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个人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竞赛精神等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开展如篮球、足球比赛等竞技比赛。在竞技的过程中,学生内化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将会得到外化,这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加强与巩固。但是教师要注意及时跟进,遏制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不良情绪。同时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加强锻炼,这也间接的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配合度。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游戏,帮助学生感受集体温暖,在游戏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为教师实践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抗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自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体育活动是一项需要反复锻炼的活动,在锻炼中难免受到挫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用鼓励的话语带领学生走出困境。此外教师也可结合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对于败方要相互鼓励分析失败教训,不可过分自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挫折教育的培养,如学生在800米最后100米跑不完时,学生若还有体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坚持,带领学生坚持跑完,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课上实施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锻炼策略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分析自身不足,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上课下体育活动,并结合活动及时开展挫折教育,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实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德亮.议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才智,2015(22):228.
[2]范海林.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J].亚太教育,2015(12):73.
[3]韩涛.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才智,2015(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