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生物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及合作策略建议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及合作策略建议

作 者:高思佳 (江苏省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注:本文用于课题《小班化背景下生物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苏教科规验字第 16122603号)
 
摘   要: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可以提升生物课堂效率。合作小组的构建可以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形式,前二后二的座法,角色互补的分工,“两结合、两侧重”的评价策略。在实施中,按照“自主学习”、“组内交流”、“汇报展示”、“总结反馈”的流程。另外,注意保证整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年来,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常态,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与实践合作学习显得尤为迫切。[1]我校现所有班级全部实行小班化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上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让生物课堂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是我校生物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笔者个人经验谈下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
一、合作小组的建构
(一)灵活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按照学业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同质的4人小组,使不同特质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保证每组均具有相近的男女比例且能力水平相当、性格特征互补。组内异质可以促使学生彼此互动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组间同质则可以给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你追我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也为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提供了基础。
(二)合理排座——前二后二、保证同步
相对固定的小组排位为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提供空间保障。其中4人的学业相对水平是1>2>3>4,按照前二后二的布局安排,这样在两人合作的时候1号因为学有余力,可以指导、帮助4号共同进步,2、3号同学也可以相互督促、齐头并进。而当需要4人合作的时候,1、4号同学向后转,和2、3号同学面对面就可以形成具有更加丰富层次的合作单位了。(如下图)
(三)确定分工——统筹安排、角色互补。
分工主要是在4人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使用:A组长、B纪律委员、C、学习指导员D发言人。 
组长协调分配具体任务,督促小组成员完成合作活动,组织讨论,进行组内总结等等;纪律委员负责合作时间的把控、保障讨论内容不偏离主题;学习指导员由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主要负责活动中疑难问题的攻关解惑,帮助组内其他同学共同学会弄懂新知;发言人负责合作结果及反馈结论的阐述等(有时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可以微调角色分工,而且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可轮流担任,使成员都有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并且学生也能认可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体验合作的必要性)。比如,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中,1号组长总负责同时兼任水温的调整和测量、2号记录员负责计时和记录、3号学习指导员负责观察记录金鱼在不同温度下每分钟呼吸的次数、4号发言人负责金鱼的捞取、放回并且汇总实验结论。像这样,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角色以及所承担任务,并在合作过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样既能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把握小组合作的契机实现积极互动。
(四)积极评价——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评价方式可采用“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2]评判标准要依据两个侧重原则,例如对于过程评价中,评价内容可以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意识、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各方面进行评价(3-4分);而对于集体评价,评价内容可以是小组整体合作情况、合作方案是否合理、合作效果是否明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5-6分)。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并在黑板上按小组给出量化分数,引起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足够重视,帮助小组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出可以提高的方向。学期结束后,将每次小组合作的评价结果进行积累,对于表现好的前3个小组可以酌情给予鼓励。 
二、小组合作的实施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校生物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和实验教学实际将其汇总成四个相对固定的步骤:
(一)自主学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时间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独立完成相对简单的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充分准备,根据内容合理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任务清晰、问题明确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如在“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尝试观察”的活动中,任务描述为“观察天竺葵的叶子并总结其特征”学生很少能说出天竺葵叶子的特征,但任务描述为“观察天竺葵的叶子,说出其颜色、气味、手感、形状等特征,并注意叶子叶脉左右两侧有什么关系”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时间的设定也要合理,过少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过多一则浪费教学时间二则个别学生会因无所事事扰乱课堂秩序。
(二)组内交流
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将自己的情况、想法和意见在组内汇总,有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任何话题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尊意识逐渐形成、表达自我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组内交流的关键是纪律的把控、杜绝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及保证讨论内容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在组内交流时教师的介入、在教室中来回巡视提醒小组成员轮流表达并避免学生谈论与合作活动无关的话题。组内交流环节的有效性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求全求优”的内容意义重大。比如,实验探究的设计过程,可以集合一个小组的智慧形成最为合理的探究设计。组内交流环节是4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它既考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又决定了汇报展示环节能否有效进行。
(三)汇报展示
汇报展示是将小组内形成的“或全或优”的统一意见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形式大致分为发言者口头表达、小组分角色扮演、小组白板展示等。在生物教学中,设计为学生自行总结的教学内容建议用发言者口头表达,如“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内容相对固定且需要学生准确记忆的知识点可以用小组分角色扮演,如“消化系统的功能”中可以让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角色,说出各自的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活泼的教学方式解决了学生厌倦记忆陈述性性知识的难题;小组白板展示在复习课上或章节小结中的效用最大,可以结合概念图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四)总结反馈
整个小组合作活动是否成功还在于教师有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总结和反馈。这个环节中教师基本都能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情况进行评价,但往往会忽略合作过程中小组自我管理的评价,如小组在自主学习中的专注程度,组内交流时候是否有序、迅速、高效,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是否做到“发言大声、倾听无声”。注重对小组自我管理的评价对于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在总结反馈中有这方面的评价并量化。
三、提升小组合作效果的两点建议
(一)保证小组整体学习质量,确保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进步
小组内的成员学业水平程度不一,一定要避免“一人会即全组会”、确保“人人会”。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中,可以让组长负责督促组内学生都能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当全员都掌握操作方法后组长举手示意教师,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各个小组学习进度,再通过随机抽组号、抽个人号检验单个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避免个别小组为抢“进度”作弊的行为。
(二)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避免 “唯小组合作论”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来完成,一定要杜绝矫枉过正、避免 “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做法,有的知识不合适就不要强行使用。
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让具有不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互相启发、帮助,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不断摸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有效、适用于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浩.重塑核心素养时代的“合作学习”[N].中国教师报,2018-05-30(22).
[2] 黄茂胜.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5,21,(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