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注重言语形式的实践研究
作 者:陈菁菁
(萧山区夹灶小学,浙江 杭州 311247)
大
中
小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目前有关对"关注言语形式"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没有形成相应的策略体系。由此,本文将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言语形式,筛选出文本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探寻破解和运用文本言语形式的最佳策略,关注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加强教师关注言语形式的意识,引领学生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抵达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交融之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言语形式
当前的语文课堂有"重人文,轻语言"倾向,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也逐步形成关注言语形式的意识,可是即便如此,教师在具体教学层面还是步入了很多误区,这无助于学生言语水平的提高,语言素养的提升。要想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除了高举"关注言语形式"的大旗,更要重新审视"言语形式"。
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破解语言密码——课文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代表汉语发展水平的作者是如何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凭借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于真锤实炼中发展语言。只有与文本的语言文字来亲密的接触,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体验,我们的语文才能彰显语文味,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素养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
一、慧眼识珠: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语言学习的范文。范文犹如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本秘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精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售永深刻的语言内涵……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的"文本秘妙"都教给学生。因此,我们要精心蹄选教学的内容。
(一)文本教学内容筛选的立足点
1.立足于文体特点
文章体裁不同,语言表达的形式就不同,对其言语形式的关注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叙事,我们可以关注细节描写的生动性;写景,我们可以关注语言表达的优美;诗歌,我们可关注情感、韵律;说明文,我们可关注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依照文本的特点来挖掘言语形式,能有效地避免"胡子眉毛" 一把抓的现状。
2.立足于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按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内容蹄选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的语言学习是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各种组段的方式来找寻语言学习突破口,以此为基点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加规范、科学。
3.立足于学生水平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可能感兴趣的点分别是什么。读懂学生的原有基础,能有效地避免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反复"炒冷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杜绝提高要求的教学,让学生产生"髙不可攀"的畏惧感。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文本教学内容筛选的具体方面
1.关注典型语言,积累言语经验
所谓典型语言,指的是在言语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比较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语言。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三自然段并列的组段方式;《美丽的大兴安岭》一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诸如此类的词句、段落、篇章,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典范语言,读懂其表达形式,达成典范语言的运用,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初级的、规范的言语经验。
2.着眼个性表达,获得表达汁养
不同文本是作者各自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这样的语言现象,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传递着文本信息,透露着作者主观的情绪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文本中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往往就是作者别有用心之处,也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紧密结合之处。抓住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现象,不但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的"弦外音"、"言外意",更能促进学生在言语形式的品悟中获得表达的汁养。
3.聚焦矛盾冲突,激活言语智慧
有些文本语言中会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这些矛盾点往往寄寓深厚的内涵。抓住这些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言语实践点,对矛盾之处进行探究思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又能实现课文内容到语言的转化,从而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
4.亲近标点符号,领悟言语内涵
郭沫若先生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确实,标点除了用来表示停顿外,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标点符号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虽小却同样倾注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亲近小小标点,会让我们倾听到文本深处的更强音。
总之,教师应练就一双慧眼,在课程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的言语形式,筛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力求精炼、一课一得。教学只有于文本的恰当处、关键处"重锤敲击",才能最大化地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二、有的放矢:基于言语形式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和平时的一般性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性的阅读指向内容的感知、信息的捕获,而阅读教学则指向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阅读教学中应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阅读盲点——言语表达形式,对准"勒子"做针对性的策略探寻,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促使学生揭开语言的"神秘面纱",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有效提升言语能力。
(一)细读言语形式,破解语言密码
1.诵读体味,积淀语言
诵读是领悟言语形式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文本语言所蕴含的韵律有时在视觉上是隐性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使之显现出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感、旋律感。通过对语言节奏、旋律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言语形式的规律、特点。
2.比较品评,发展语言
通过增减文字、替换文字、变换语序等方法来比较品评语言,有助于领悟言语形式之精妙,感受言语内容深藏的意蕴,更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触摸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
3.链接生活,活化语言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语文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阅读教学离不开生活,凭借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文本的言语形式的学习,亦如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文字和生活经验相链接,借助想象或联想,不仅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能促进对言语形式的领悟。
(二)搭建实践平台,实现语言运用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实现路径为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创设言语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表达中释放情感,在交流中生长语言,在一次次的"真枪实弹"的历练中不断提升言语能力。
1.文本引路,学以致用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中巧妙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泉"。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正如孩童学拿筷子,需从模仿开始。以文本语言引路,能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起巩固言语基础的作用。
2.语境再造,融会贯通
言语的表达离不开特定情境,因而,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另起炉灶"式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教师可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利用文本语境再造语境,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落实语言的实践。
3.范例活用,言由心生
学生的语言学习需以文本引路,但绝不能止步于亦步亦趋式的语言学习。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思维,给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宽松的文本空白点任由他们"驰骋",使言语表达成为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语生命欲求"。
说到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一种智慧。要想学生真正学会规范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中段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破解语言密码,凭借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于真锤实炼中发展语言。只有与文本的语言文字来亲密的接触,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体验,我们的语文才能彰显语文味,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素养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3]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4]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1.
[5] 罗才军. 知音文化的知音[J].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01期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