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活化美术实践活动

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活化美术实践活动

作 者: 傅华英 (福建省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上杭 364200 )

 摘   要: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根基,认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是美术教学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本土资源;发掘利用;美术课堂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让学生认识本土文化,是他们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根基,更是他们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的起点……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着意发掘并利用本土资源,特别是把其中适合美术教学的资源充实到校本课程中去,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从自身周边环境中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美、本土文化中的奇,借此促进本土美术走进课堂。
一、巧用特色建筑,丰厚美术题材
上杭有古田会议址、才溪的光荣亭、蛟洋的文昌阁、临江楼、孔庙、解放路老街、瓦子街、李氏大宗祠等,都是有历史意义又有特色的建筑。鼓励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到这些地方实地观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及古建筑的结构造型美。如六年级下册第12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我把目标集中在离学校近的瓦子街,那里有祠堂、流芳牑坊、红四军八大会址太忠庙、王阳明《时雨记》碑、迄今787年历史的孔庙,还有客家族谱博物馆,我先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欣赏,了解古代建筑的类别、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些做成视频,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了瓦子街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巧用秀丽景点,活化美术形式
上杭的西普陀、紫金公园、石壁寨都是家长常带孩子去游览的地方,这些地方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以境育美的先天条件。借此,我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写生。而写生的形式则是开放的,它可以是素描、钢笔、水彩、水粉、钢笔淡彩、线描等各种形式。如在学习《风景如画》一课,我事先把一些“景点”拍成视频。第一课时我采用先欣赏后组织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享受风景画,体验自己与美丽风景之间的情感,使学生理解风景画不单纯是美的享受,还是艺术家情感的流露,更是对自身审美情趣的陶冶。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做示范,即把屏幕上的某一张学生熟悉的风景照片绘成风景素描,逐步演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初步学会风景画的写生技法并掌握构图的基本知识。第二课时,只要条件允许,我便邀上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造型能力。第三课时,侧重在展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共同参与评价,并投票选出“最美风景画”,以此实现多元评价、合作共赢之效。这三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的写生为主,密切结合孩子们熟悉的景点,从取景、构图和点、线、面的应用及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的处理等,全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实践,发展其审视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同时,我还相机利用树皮、稻草、树叶、花瓣、石头、贝壳等辅助材料诱导他们进行贴画,这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们的眼里立即变得鲜活无穷。如树叶贴画、树叶拓印画,用捡来的鹅卵石绘成娃娃、小动物,稻秆用来拼画、做成小挂饰等。这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土材料通过学生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幅幅生动鲜亮的画面。这一切不仅让孩子们倍感浓郁的乡土气息,体验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更让学生增强创作欲望,展示出非同一般的创新能力。 
三、巧用民风民俗,擦亮美术底色
民风民俗是乡土教学中富有特色的一个板块。浓郁的乡土风情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充满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我们上杭各乡镇民风民俗各具特色,正月有跑马灯、舞龙灯、扛菩萨;端午有赛龙舟等等。而大部分学生都亲身体验过这些活动,感受过活动的热闹盛况,把这些丰富的民俗活动作为学生美术表现的好素材,具有独致到之功。如“三月三”是上杭县芦丰及官庄畲族乡的传统节日,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三月三”的资料:“三月三”的民间美术作品、“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渊源、民谣、民间故事、畲族的传统服饰、畲族的吉祥物等,再把资料整理成卡片、实物照片和视频等。课堂上先让学生讲述收集了解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补充,最后让学生用线描、水彩笔、水墨方法、连环画等方法表现“三月三”节日里的吃、穿、住、各种活动和有关故事传说,便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欢愉的气氛和探究活动中,老师要及时提示学生造型的美感、色彩的巧妙搭配、合理纹样概括、装饰线的长短等等。这样不仅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又兼顾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涵养与学习,由此使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巧用名家课堂,开拓美术视野
素有“书画之乡”美誉的客家上杭,处处飘荡着瀚墨书香,人文气息溢满街巷! 你随意漫步上杭老街的一个小巷,都可以欣赏到名家字画,最醒目的是门联书法,或刻成木匾或刻成石柱。自古以来,就拥有享誉八闽、雄视千古的画家。明代有李源、莫梦琦、张珏、邱大儒等。清代有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一代大师华嵒,以及应元、薛洺、陈公信、李济、廖蔼堂等。改革开放以后,秉承着前辈的技艺,一批批书画人才更是在上杭不断涌现,如宋展生、胡一通、罗天水、兰世明、孔繁春、杨一家、袁文彬、兰华生、张杏夫、罗琰娟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这些书画名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我们知道:可利用于美术教育的本土资源很多,但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校本资源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一事一物皆为源”的教学理念,你才能有心发现并挖掘出更多的“潜在资源”,而只有将这些资源合理而灵巧地利用并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才能让美术课堂“亮”起来!让充满新意的课堂带给学生以期待和收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