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一、我对预设和生成的理解
以前我们有很多老师认为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因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
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什么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指向于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
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冤家对头”,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兄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二、善待意外,演绎思维精彩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有一次,一位老师在执教《长度和长度单位》这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完成了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了拓展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测量一个同学的腰围,应该怎样量?从数学思想的角度看,教师在这里渗透了转化思想,即把曲线段转化为直线段来测量。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好的,但学生手里拿着尺,一时想不出怎样用这把直尺去测量同学的腰围。30秒、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教学在这儿“卡壳”了。这时,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思维“卡壳”的原因,及时引导:你们现在想的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腰围?工具方面能不能想想办法?学生们受到教师的启发,很快想到了用线围住同学的腰,然后再用直尺测量所围线的长度的办法。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等,教师要想完全准确地掌握是很困难的,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准备再充分、设计再精心,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卡壳”或“冷场”的现象,特别是在倡导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的新课改背景下更容易出现。当学生的学习卡住时,关键要找准卡点,对症下药,进行引导。
三、巧化尴尬 ,呈现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
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四、抓住精彩的生成,灵活调整教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差异的,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创设探究的空间,留有思索的余地,鼓动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让课堂中的存“异样的声音”,出“意料外的画面”,引发不同层面学生的生成。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精彩的生成,不能让学生一改了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要利用“错误”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让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冒出一些精彩地比喻,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巧用这些“精彩”,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