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

作 者:王海林 (康县周家坝镇河口小学,甘肃 陇南 746501)

摘   要:德育教育的普及,让每一个学科教育工作者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开发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利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健全个人人格,成为健康快乐之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品格;观念;形象

前言
德育教育,即品格教育。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德育教育渗透的最终目的。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开发其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学生喜欢的手段传递德育观念,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手段之一,也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举措。
一、利用数学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育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情境教学法与学生性格培养、人格引导结合在一起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科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目标的共同实现。小学阶段,学生们所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利用数学中一切可以应用的情境。让学生找到自己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建立起学习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六年级,学生会接触到这样的应用题,“小新的家与学校相距29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50米后,发现没有带铅笔盒。又返回家去拿铅笔盒,然后再回到学校。这样他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过渡到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发现数学问题中情境的德育价值。同时利用德育教育,去激起学生学科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目中的“小新”换成自己,将题目改成“老师的家与学校相距290米,一天老师上班路上,发现自己没有带文件夹,但已经走出100米。这时,老师要返回家里拿文件夹,再回到学校一共需要走多少米?有哪一位同学能帮老师算一下?”用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这样一来,做练习就变成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快速在情境中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一位需要帮助老师解决计算问题的学生。这时,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解决热情反而会更加高涨。在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意识,促进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学科学习热情,有助于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的成功。
二、利用教师人格魅力,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梳理和强加训练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传递思想和情感陶冶的过程。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关注个人形象的更新,重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榜样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个人形象,象征着教师的个人精神,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细节的变化,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示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思想。
比如,板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成果。教师的板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思维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个人归纳、总结、表达知识时的习惯。一些教师的板书杂乱无章,想起什么写什么,毫无重点可言。想写在哪里,就写在哪里,没有条理性。改变教学板书设计形式,利用清晰、规范、美观的板书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看到板书的时候,高效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并从教师的板书设计中收获爱岗敬业的精神,收获条例清晰的总结习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小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敬重老师,会自然而然地学习老师的一切,模仿老师的行为。端正个人教学态度,更新个人教学形象,是落实德育教育的绝佳方式。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仪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都在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语言和仪表,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而快乐、高效地接受学科知识,获取正能量。模仿老师身上一切优秀的行为,接受老师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完成了德育教育任务,还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利用数学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知识体系较为突出,德育教育与内容和数学思想内容不占主体地位。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个人钻研教材的方式,发掘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他们发挥德育作用,才能让教材中的各个模块发挥其本身价值。
像在讲解“比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比,能正确地求比值、掌握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从知识目标上升到能力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比的现象,像按一定的比例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要遵从正确的比例等。教师可以从中提取出遵循规则的德育教育内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尊重社会约定组成的规则,懂得自我约束。在引导学生比较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言语,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比较意识、竞争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比较,相信自己,且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去竞争,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应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像在讲解“扇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节约用水项目。并结合节约用水的相关数据去制作扇形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显示的信息,建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强化日常节约用水的行为,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抓住一切机会,深挖数学知识德育内涵,才能切实做好德育教育渗透工作,促进数学教育全面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渗透德育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本位。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发展需求,去选择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式。让德育教育的渗透,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更吸引学习者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J].数码设计(下),2019,(9):64.
[2]赵峰,陈田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9):87,89.
[3]张统才.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19,(26):34.
[4]王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创新研究[J].神州,20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