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核心素养与道德法治课程的联系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目的在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核心素养与道德法治课程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体现价值
核心素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价值在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情感价值渗透,属于三维目标整合范畴,是新课改政策下的重点培育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加大核心素养培育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科学人生观,进而养成独立、自主、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载体
核心素养可谓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优势的综合体现,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道德与法治教学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学生通过日常学习能够感受到核心素养的特有魅力,深入解社会规则制度、准确把握时代脉络,进而在探索学习中不断思考人生、价值、追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核心素养特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特点,以便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热情;课程设计需要围绕多个体裁展开讨论研究,以便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任课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学习兴趣与理想目标结合起来,以此延长核心素养持久性;日常授课时需要就传输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细致讲解,以严谨的授课态度引导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念,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科学培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成长与自身发展
义务教育最终目的不单单是传输学生书本知识,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还需要增加素质软实力。教育观念在社会进步中进行着优化完善,如今的教育政策侧重于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此时就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以此增强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内容大多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通过这种道德法治体验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分析,增加学生亲近社会、关注社会的机会,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伴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媒介获取数据信息,如何在辽阔信息海洋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了当前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为信息筛选与甄别提供了有力帮助,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明辨了是非黑白,有效避免不良信息侵害的同时还增加了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
(三)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能否获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引导与教育,研究发现,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任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培训深造提升能力、改进日常教学理念、探索高效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任课教师需要凭借专业能力、授课技巧在学生心中埋下善良、和谐的种子,引导其养成独立、自主、正直的高尚品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利用教材资源培育核心素养
授课教材是依据课程精华编撰而成,对于学科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学生成长、社会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展示了学科特点、知识类别,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道德与法治》教材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提出而不断完善优化,知识架构、章节关系更为合理科学,充分迎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需求。任课教师需要将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分析,筛选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行“法律秩序”知识传授的时候,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对法律内容进行选择性讲解,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加学生法律常识。教材资源承载着立德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准确解读与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涵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价值。
(二)搭建情景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课堂为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稳定平台,任课教师需要依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搭建情景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语言描绘一个社会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范式环境,随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例如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为例,教师首先就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并通过“深圳小悦悦案”、“南京彭宇案”正反对比的方式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以此特定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面对此类社会现象保有正确道德观念,养成正直道德品质。这种搭建情景课堂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助于变被动传授为主动学习,进而获得最佳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三)借助媒体设备培育核心素养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日常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支持下获得了质的飞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媒体技术为枯燥的道德法治课堂增添了很多色彩,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不足,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频率,大幅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例如在进行“爱在家人间”的课程传授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家人亲情的短片、图像,并通过适时的语言引导层层推进亲情的温馨,让学生在爱与亲情的情感交融中领悟到家的意义,进而学会珍惜生命、关心他人。
(四)巧用实践活动培育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具有锻炼学生心智、培育自主思维的重要作用,就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才能真切感受到书本上无法获得的道德法治知识,进而增强其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若想获得最佳核心素养培育效果,需要巧用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学校可以安排一次国旗下的宣誓,在庄严的国歌、肃穆的国旗下,先进标兵将雷锋精神以演讲的方式传递到每位学生心中,以此增强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朱文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中学教学参考,2017(13):53.
[2] 刘艳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研究,2017(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