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 者:王桂芝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六小学,甘肃 金昌 737100)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教育,能够让语文学科的特性得以发挥。关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个人思想道德标准的建立,有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以及学生个人收获的丰富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内容;榜样;内涵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认识,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情感要素和德育价值,积极开发全新教学方法,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借助讲解分析,落实德育教育
讲解分析,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落实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德育作用的发挥。将智力于开发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从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出发,让语文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讲解分析,是每一项语文教学内容得以传递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了解语言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正确道德观念的同时,学会正确使用语言去表达个人思想感情。
像在讲解《草原》这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通过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化别这四个场面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悟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品质,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感受草原的美丽,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阅读文章的文字描写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化别的具体画面,体会情境之中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课堂中,倡导互动交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和体会到的心情表达出来。借助学生的个人感受促进讲解分析的深入,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以及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促进学生正确对待其它民族的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借助情感熏陶,落实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落实以及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借助情感熏陶的方法,让学生的个人思想得以集中,个人情感的以调动。最好能调动起学生的个人经历,让学生获得未来为人处事的有效方法,促进语文学科教育在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内容都与情感相关,教师可以引进更多的课外资源,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感资料加以介绍。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课堂氛围得以优化,促进学生在较强的情绪中投入语文学习,获得更为深刻的个性化学习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社会性和情感性,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在线的方式,促进情感熏陶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每接触一个阅读文章,都深入到对应的情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情感要素。
像在讲《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新中国诞生带来的巨大改变。《开国大典》这一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开国大典记录资料视频的播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形象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声音来了解当时的激动和自豪,通过画面,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参与者由内而发的激动心情。新中国的诞生,离当代小学生有70年之远。借助这样的主题,让学生发现新中国这七十年的变化,让学生以祖国为荣,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促进学生以祖国为荣,为祖国荣誉积极奋进。
三、借助榜样建立,落实德育教育
树立榜样,是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水平,不能单靠说教完成。榜样的建立,能够让学生找到最为直接的学习目标。通过模仿的方式,让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到自己的头脑中,生活中,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借助教材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像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将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这样的故事具有典型的德育作用,教师可以将其中的五壮士作为学生个人道德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精神。认可他们勇于牺牲的精神,同时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克己奉公,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帮助他人。
四、借助课外实践,落实德育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道德素养形成的机会,有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内容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贴近生活去设计实践活动。让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深入实践之中,落实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向榜样学习,在实践中相互影响。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名人故事会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网络浏览的方式,寻找自己喜欢的名人的成功故事。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让学生分享名人故事,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自己故事中的正能量。诸如此类的演讲比赛,也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表达能力提升和德育目标实现。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吸收他人的正能量,促进更多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递。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小学生在特殊节日做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像植树节去植树等。
结语
综上所述,传播学科技术知识,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责。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德育教育,让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内涵丰富起来,教学方法灵活起来,有利于语文学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多喜.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J].学周刊,2019,(27):86.
[2]刘成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J].数码设计(上),2019,(8):58.
[3]赵海珍.加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J].考试周刊,2019,(54):74.
[4]刘金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9,(7):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