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进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之举。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化的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才能让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开拓而服务。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找到现代化教育契机,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效率;兴趣
前言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有待提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多以及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推进学生自主分析与思考,获得独立学习的体验,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探究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方式,是推进数学教育进步的重要举措。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直观性
与初中、高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个人学科知识储备量较小。在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难以快速理解抽象的数学表达,很容易产生认知混淆与思维混淆问题。在基础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观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的应用。利用直观性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运转思维,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转变成为直观资源的方式。因为小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与生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利用这层关系,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便利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像在讲解“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中的三维立体动画,引导学生一起从不同角度、从里到外地观察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结构,解开空间理解的谜团。当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立体意识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长方体盒子的图片以及盒子被拆开之后的图片,也就是数学课本中所说的立体图与平面图的直观表达。借助信息技术,学生接触到与课本数学资源相比更加直观与形象的信息,其理解速度会大大提高。学生能够找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借助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算法相关知识去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算法。用直观的教学资源和直观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带去数学学习的畏难感,还能让小学生收获更多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去打造高效、直观的数学课堂,教师要积极发现课本教学内容与身边资源的关系。也要积极分析信息技术的使用特点,将信息技术的特点与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使之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步伐
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借助不同的手段帮助小学生减轻数学学习的难度。还应当关系教学步伐的加快,利用信息技术,省下不必要的教学时间,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一般为四十或者四十五分钟,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不容易。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设计之时,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融入更多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合理规划课堂。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较为固化,思维方式单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是十分古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记住必要的理解知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新手段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而来的微课,便是加快教学步伐的新工具。教师利用微课录制的方式,给学生预留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时间,有利于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任务,也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这样一来,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中费很多口舌,只需要积极去检测。
像在讲解“因数与倍数”知识之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培养起学生的观察意识。结合这样的教学目标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数字现象,让学生观察多组数字,发现每一组数字之间的关系。像“3,6,9,12,15......”、“2,4,6,8,10,12.....”等,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发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并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像何为因数、何为倍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不同阶段的微课视频发到公共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与观察。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个性化的时间去学习,在课前或课后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大大节约课堂时间。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
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是常有的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题。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形象性、动态性、情境性,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获取新的数学学习体验。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用信息技术转化信息表现形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放大现象,联系生活。
像在讲解“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这一应用题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题目中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火车通过大桥的视频,让学生联系生活现象理解应用题目的主题。接下来,通过放慢视频的方式,一边暂停,一边将题目中的条件加到现有的现象中,促进学生明确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获得解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兴趣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打造高效课堂。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获取知识,发挥个人主观性与能动性,才能让学生在趣味化的课堂中吸收更多数学知识,找到应用的灵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少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9,(24):156.
[2]包菊霞.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9,(22):138.
[3]张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J].速读(上旬),2019,(2):87.
[4]王彩霞.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9,(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