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杨 涛 (贵州省毕节市第四实验高级中学 55170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是老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的保证。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难组织与控制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和心病。如何有效地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是教学质量的一环,如果教学设计工作做得好,准备充分,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胸有成竹地按计划组织、推进教学,避免一些因准备、设计不足而造成的课堂失误。课堂上,学生被眼前的电脑吸引住了,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把学生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所以课前就想到了如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是否准备了足够好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构建。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层次展开教学,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可以不同,不同学生的教学要求可以不同,切不可急功近利,搞“一刀切”,否则会导致部分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新课标下要求建立“对话—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设计要注意避免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际,不必要过多地认真展开。
        二、加强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学习一定阶段后,学生会感觉到学的都是一些跟实际差异比较大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不多,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看到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过的各学科的部分知识,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以各学科知识为背景资料,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任务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同时,把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弱化了信息技术的“技术性”,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他课程,拓宽了知识面,对于老师来说,可以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积累经验,从“技术”的权威角色中走出来,成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排头兵”。
        三、采用适当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改变以往“置疑”→“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先做后学”或“做中学”,即“置疑”→“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充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非主流图片,QQ签名照,个性书签给学生看。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了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如何合成数字化图像。任务有:①新建图层1;②裁剪已有图片;③色彩调节;④滤镜调整;⑤新建图层2;⑥导入图片并裁剪;⑦使用蒙板;⑧合成图像;⑨保存图像为JPG格式。在学生合成图像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图片,从易到难地学习。在图像合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及时反馈和评价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信息技术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各方面重视不够,致使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依靠教研室安排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和江苏省信息技术会考,忽视对每节课、每一章节进行教学评价,出现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够牢固,“课上会课后忘”,“讲后面忘前面”的现象,每逢考试,教师就会加班补课,从头再来,反复灌输,反复练习,浪费师生大量时间,造成学生机械学习,抑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其实,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教师通过询问、问卷调查、考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技能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间的差异水平。比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材前,教师首先考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信息编程加工”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文字或上机考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定教学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中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搜集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进展顺利?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帮助?哪些学生存在严重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补助?……如:学习“信息获取”的“文件下载”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载并安装“迅雷”等下载工具,再通过直接下载和利用下载工具下载一首MP3歌曲“丁香花”,要求学生填写电子表格,记录两种下载方式的速度,找出区别,总结出特点。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学后评价可以是课后的评价、章节评价、学期或学年评价。如:学习“文本信息加工”后,可要求学生欣赏并分析光盘中的word文档“菁菁校园”排版制作过程,每人制作一份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校园小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表扬优生,鼓励差生,以期共同进步。
  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课题,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走入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将会日新月异,跨入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