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作 者:杨荫菊 (福建省南靖县第四中学 363601)

摘   要:历史实际上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学习历史一方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是希望以史为镜,回望历史,看清未来,让我们今人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从而为未来生活更努力。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而其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也是我们教师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就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入口,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前言
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在坚持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时,我们也应该追求历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追求对历史事件解释的全面性、统一性和辩证性。尤其是在倡导历史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以历史学科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教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那具体发展学生哪些思维能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中明确提出:伟大中国梦应该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人,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主义。
1、深挖课本的教育素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度,到大汉王朝的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明朝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无一不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每一场革命,虽然领导阶级不同但根本目的却一样,都是为了解放,都是全国人民爱国的体现。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用好历史教材,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中的爱国素材,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资料,或者是历史影视作品,都可以成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素材。
例如《北宋的政治》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悬念式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猜一猜古诗描写的朝代。提出问题:“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通过理解古诗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从而引出宋代的政治。再比如教学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入历史史料——《盛世滋生图》,利用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该插图主要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同时我们也可以提供今天苏州的板块地图,让学生在《盛世滋生图》中找到“阊门”、“胥门”、“万年桥”等,并且引导学生讨论“何以在这些地方商业如此繁荣”,学生只有从心理上“体验”了传统文化,才能参与学习活动,对传统文化产生正面“感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故乡形成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2、从民族英烈入手,深化家国情怀
为什么我国古代能够涌现出如此之多的英雄烈士,甚至有很多文人投笔从戎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和时代关系,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正义、有民族热情、有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单元内容其实都涉及了不少古代英雄人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是杨涟将身许国的赤诚。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这些人物故事,让学生从了解国家历史开始,延续先烈精神,培育学生对历史、祖先、民族的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形成国民意识,是历史教育教学承载的重任。
例如教学“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入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中的讲话视频,同时引进国家表彰的100名时代楷模人物,并且重点讲述在改革开放中做出表率和贡献的人物。从这些默默付出的人民影英雄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高贵的精神品质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并以此为榜样,树立起爱国、为国做贡献的意识。
3、开展社团活动,领悟家国情怀
新课改至今,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不断拓宽教学渠道,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但其实课堂永远都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阵地,做好课内外延伸才是教学的新方向。鉴于此,笔者同样认为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以课后活动为载体,不断延伸课堂内容,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课后活动,在有计划、有目的社团活动中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生情感认知。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利用节假日、周末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将本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也可以倡导学生去看一看当地的历史雕塑、器物、文物,通过实体资料来感受家国情怀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打扫学校的资料文化室,让学生在摆放物件、整理书籍和一些名人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家国情怀,点燃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争做志愿者,比如可以自己录制一段介绍自己家乡文化的视频,给外地和远方的朋友推荐自己的家乡。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唤醒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国情怀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这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作为新时代历史教学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用好历史教材,上好历史课,统筹好历史课外活动,让历史教学变得深刻、警醒,让学生能够在学历史中学会爱国。

参考文献
[1] 李志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提炼与培养—以《早期的中华文化》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02:50-51.
[2] 蔡振莺.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以“伟大的开端”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89.
[3] 李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89-190.
[4] 徐敏.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尝试[J].教育探索,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