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爱为圆心信任为弧通往孩子内心世界

以爱为圆心信任为弧通往孩子内心世界

作 者:彭艳媚 (佛山市铁军小学,广东 528000)

摘   要: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这需要我们老师用恰当的方法去探索,方法不当,往往会恰得其反。没有哪位孩子愿意在一个缺乏关怀和爱环境里生活。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爱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机械性的。爱和被爱是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要。以爱为基础、毫无歧视的教室,才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只有充分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才会敞开心扉和你像朋友般地相处。铺好这块奠基石不简单,它需要你的耐心,平等待人,以身作则等。而信任是一种力量,信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关系,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帮助。信任是教师管理学生,进行教学的法宝,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对学生的真正影响在于完全投入到师生关系中,真诚地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最大的力量可以托起一个学生的梦想,让学生对每一天都充满期盼。
关键词: 爱;信任;爱护;接受;真诚;恐惧;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小宇宙”,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也许藏着很多快乐,也许藏着很多忧伤,也许藏着很多诱人的小秘密。作为老师,若可以轻松地进入这个“小宇宙”说明你又向“成功的老师”迈进一步!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把我们的教育界定为一项工作,更需要全身心投入,要把它当作是为一个个梦想铺桥搭路,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梦想导师。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师生之间的信任。只有信任,才能托起一个学生的希望,才能燃起一个学生的梦想。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教育是浸染每一个学生灵魂的染料,而信任是最基本的色调。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探索,去探索孩子内心的这个“小宇宙”。此时,我们就应该思考什么探索的方法,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取得开启孩子小世界的钥匙,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够更加顺利地教育好孩子。有些老师虽然极具探索精神,却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常常为了获得所谓的敬畏感,让学生自己尝试了恐惧感,这样不仅拿不到钥匙,而且还让孩子更加警惕地对他们闭紧了心灵的大门。
因此,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第一件事就是给予孩子们爱与信任,让孩子相信你是爱他的,是一位可靠的老师,才会想你敞开内心世界的大门,因此,爱和信任就如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奠基石。
一、信任情况的调查现状
首先,通过一则资料和一种现象来分析信任在教室里的现状。有这样一则资料显示:有记者分别采访美国和中国的学生,问他们自己心目中最信任的人是谁?美国的学生,有95%回答是自己的父母或老师。而中国的学生近80%的是选择他们的同学或“自己”,15%的学生选择写日记,只有5%的学生选择是自己的父母或老师。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伤害了中国学生对家长以及老师的“信任”的元凶是什么呢?可能看完下面的这些现象,心里的答案会更加的清晰。
在学校里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菜市场和超市。也有不少老师以此为荣,觉得这是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因为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了他们的手上就全都乖乖听话。可是也会常常听到,每当这位老师来的时候,孩子们会紧张地彼此告诫“快点安静,老师来了!”。现象的背后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经受不起这位老师的“狂轰滥炸”和“枪林弹雨”,内心有一种恐惧感。这个或许也是个别老师所希望的敬畏感,可惜往往会演变为畏惧感。
再想想看,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因为平日里忙于各种事务琐碎的事情而很少与自己的学生交流;是不是我们也曾经把学生的“敞开心扉”当成教育的靶子,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批评和训斥;是不是我们也曾经把学生的悄悄话当成了学生的“小把柄”……眼前的一幕幕,再加上孩子对老师本能的“敬而远之”因此这种恐惧严重挫伤了孩子们与老师促膝交谈的勇气,伤害了孩子们那颗脆弱的心灵,这时候老师成为了只重视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失去了育人的意义和价值。
二、用信任点燃希望取代恐惧
信任是学生自信的源泉。“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学习,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语,一次成功的帮助,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这一切都源自信任带来的力量,信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是最好的表扬。对于每一个自卑的学生来讲,每一次信任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点希望,每一次信任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点自信,每一次信任都会给学生驱散一点自卑。当我们充满信任地去教学,可以让学生迸发出我们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力量。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最好的教学方式或许就是不断给学生带来自信,给学生带来希望。
有人说:“真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就变成一个孩子吧!”可是我们老师明明都是成年人,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孩子呢?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常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我们才能拥有那孩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陌生且新奇的世界,从而理解孩子那常常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行为。
首先问问自己,对孩子们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者“叫你家长打电话给我”。这样做对吗?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有的时候教师可能是“爱生心切”,一个知识点教了几次有些学生还不会,这时教师就免不了语气会重一些,甚至会骂几句,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只“惊弓之鸟”,越紧张越是听不进去,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就有一种恐惧和厌恶。学生和老师都弄的筋疲力尽,这样的效果适得其反。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因此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没有理由不去想想怎样才能重新找回在孩子心中失去的信任,最后以信任取代恐惧,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因为我们要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因为恐惧才去做。
三、用爱托起希望赢取最高的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政策,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信任是相互的,相互的依赖表示双方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无论交换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历害相关,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交换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呢?
这一点在雷夫的第56好教室里面有最好的体现。在开学第一天,在开始上课前的两分钟,老师就和孩子们讨论这个议题。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这间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孩子们听到老师的话,也欣然接受了。然而口说无凭,老师必须让孩子们了解老师所说的并非单纯的言教,而是言出必行的身教。
在开学的第一天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这个例子。多数人都有玩信任练习的经验: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接人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朋友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你,你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不管他怎么道歉,承诺再也不让你摔倒,你就是无法不带一丝怀疑地向后倒了。我的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学到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如果教室是一个战场,老师和学生就像是同在统一战线上的战友,那么如何才能够取得最大的胜利呢?只有当两人能在战斗中把后背交给对方,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威力,这就是最高的信任。这更是一种责任,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约定当作一种大事,才能做到“信任”二字的含义。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你有责任和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你不值得那个人信任。因此,我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交换的最高信任,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是,我相信你是一位好学生,而学生则相信你是一位好老师,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好老师。
老师可以通过经验、耐心,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孩子们知道你公平待人,可以依靠。孩子们知道只要身边有你,就很安全,而且还能学到事情。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才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只有充分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才会敞开心扉和你像朋友般地相处。
因而,不管是谁,都不应带着有色眼光看人,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就少一分恐惧。如果老师向通往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先赢取了互相的最高信任,铺好信任这块奠基石。
信任成就新型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的,需要学生和老师像朋友一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教与学作为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在信任中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就应该以信任为导向,给学生以真诚的信任,这样同时也会收获学生对老师信任。让学校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解惑、释疑的地方;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小学生也有很多秘密,孩子需要的是绝对的安全感和信任。
四、信任促进学生真正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成长。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信任的基础,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把学生的优点与现实学习结合起来,才会起到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效果。信任学生各有所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拓宽视野,勇于探索。一个老师的能力有限,学校教师队伍相对而言是比较庞大的,以及课外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鼓励学生向各类“老师”学习,发现它们的闪光点,寻找自己的梦想之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指导,让学生从失败中走出来,失败都是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那么他们的每一次失败,收获的不会是自卑,而是一份成功的动力,更是一份老师的信任。
因此,教师在课堂给学生一份信任,在每个学生的心底埋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满希望,完成自己的梦想。
老师在教书中既承担着传授知识职责,也承担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加要学生学到诚实、勇敢、信任这些我们生活中的优良品质。当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信任身边的人,学会团结,利用团队协作的精神时,我们的教育就开始真正的形成素质教育的基础了。因此,教师最起码要做到信任每一个他的学生,让学生从学校开始,体会到信任的力量。老师的行为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言传身教,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去学习到信任,从而学会信任自己身边的人,促进自己的真正成长。
当然,信任不是盲目的,更不是万能的,信任一旦打破就无法修复,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信任的力量具有张力的,他是学生和老师心灵沟通的桥梁,信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信任托起了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可以充满梦想于希冀。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著. 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