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诱导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诱导艺术

作 者:谭亚叶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525000)

摘   要:现代语文教学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思维为主攻的理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习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发现,才是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诱导的艺术,要选准诱导的切入点,诱导学生思维,把握好时机;精心设计诱导的层次;锤炼好诱导的语言。成功诱导的实质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催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诱导;艺术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语文学法优化,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老师。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解除疑难。语文老师的诱导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诱导学法认为:现代的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和思维为主攻的理念。除了“诱”的主体是教师外,“思”的主体,“探”的主体和“究”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质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积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优秀教学策略,倡导先进的诱导艺术。
一、选准诱导的切点,开启探究之门
诱导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在媒体(教师)的“诱导、启发、促进”下完成“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那么,教师“诱导、启发、促进”的突破点即“诱点”选择得准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败。
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在解决了朗读节奏、表现手法、感情思想等问题后,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本诗重章叠句的结构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于是,我这样诱导学生:“大家还可就本诗的结构形式来提问。”马上有学生发现并提问:“本诗四个小节,对应位置的字数相同、句式相同,这是不是一种固定的格式?”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并以《诗经?蒹葭》为例讲解了这种结构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学生还列举了自己所见过的重章叠句的诗歌。借此,我又进一步诱导学生:“使用这种格式的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节不足以表达感情,需要反复歌咏,方能使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显然,在这一诱导过程中,笔者对“结构形式”四个字的重读,选准了诱点,起到了诱导学生思维方向的作用,使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
二、把握诱导时机,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把握教学环节中的诱导时机,循循善诱,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就是这个意思。成功的诱导总是出现在学生最急于解决问题的时候,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2]
在教学《乡愁》一文时,学生读文之后自由提问:“乡愁”是什么?既然有“乡愁”那么用什么来形容呢?如此抽象的“乡愁”,用了哪些诗句去表述?我没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但学生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都急切地看着我,希望得到答案。见时机已经成熟,我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分析诗句,从中找出乡愁是什么?“乡愁”为什么在作者心头中那么沉重,那么纠结,通过“乡愁”诗句分析,最后理解了“乡愁”是什么?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学生学到了《乡愁》的表现手法。
在这里,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诱导的时机,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对知识的渴求最强烈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思维模式,积极主动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诱导层次,提高探究能力
人的思维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学生思维诱导时也必须具有鲜明的层次。唯其如此,才能和学生的思维合拍,使其知识积累形成正迁移。诱导思维的层次性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并常常体现为三个层次:字词知识、文字内容、德育渗透。 [3]
如在教《爱莲说》一文时,第一步,我先从多音多义字人手,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较难理解和容易读错的字词,通过自查、讨论、 订正等步骤扫清语言障碍;第二步,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出关键句。然后再将此句与写菊和牡丹的句子进行比较;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借莲比喻其他的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不仅逐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整个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学生积极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到最后,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讨论发言达到了高潮。
可见,根据学生思维规律设计好诱导层次,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强化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四、锤炼诱导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可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成功进行诱导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诱导得法,而且要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诱导语言,用最准确简要的语言表达指向明确、诱导性强的语意,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例如,有两位教师都教寓言《龟兔赛跑》,在明确其寓意时,他们分别是这样问的:
教师A: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文?
教师B:你怎么看待这则寓言中兔子输给乌龟的结局?
显然教师A的提问简单,而教师B的提问则用强调结局(因之出人意料)的办法来暗示学生的发言方向,是探究兔子输给乌龟的原因,而这正是寓意的核心所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启发性;“你如何看待”给了学生自由联想、各抒己见的余地和可能,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大凡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诱导探究很讲究艺术,教与学配合默契,教学成功了一半。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两大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而对两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似可理解为学生的思、探、究是统帅于教师的“诱”之下的,即诱是教师引导,要诱方向、诱方法、诱思路;思、探、究是学生的操作,思现象、探本质、究原因。这就说明,成功诱导的实质在于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催生其思维的积极性。做到了这一点,还用担心课堂教学不生动,担心学生的学习性不高吗?[4]
参考文献
[1]《诱导学生“懂”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艺术》,张霞芳,《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5月10日.
[2] 《语文课堂教学中诱导的艺术》,王英,《科教文汇》, 2007年2月6日.
[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邢爱斌,《新课程(初中版)》,2007年10月8日.
[4]《巧妙提问诱导思维》,魏彦良,《河北教育》,200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