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诗创作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也可以锻炼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彩色的梦》为例,浅谈在探索童诗创作中进行的系列教学策略,从欣赏诗歌,模仿诗歌,到最终创作诗歌,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让童诗湿润孩子的心田,根植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诗意的生活和人生。
关键词:儿童诗歌;仿写;创作;教学策略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经常能在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惊于常人的回答,感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美好如初的童心和趣味盎然的童真是儿童诗创作的天然上壤,纯真质朴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养料。
一、童诗创作的现实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要做到这一点,丰富的语言积累, 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路璐在2011年发表的《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之初探》指出儿童诗歌兼顾了儿童文学和诗歌的性质,以儿童的语言资态,儿童的视角和立场,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儿童的情态和心声,童诗创作是让学生学会从“我”的视角,用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表现了儿童热爱主活,热爱自然的天性,这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启迪童智,呵护童真的有效措施。
二、童诗创作的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美化生活的美好理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因为其语言学习的基础和个体的学习力差异尚不能达到学习要求,语用能力呈现出语言的片段型,逻辑的无序性,思维的跳跃性等特点。就目前的小学请文教学现状,儿童诗歌创作的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名地方对于儿童诗歌的教学止步于欣赏和解读,对手童诗创作的教学因缺少有效的教学途径,良好的指导方法而少之甚少,加之语文学习中少见对童诗创造有学习要求,教师对这一块内容的研究和探索领域也是较少的。然而美好的童心和趣味盎然的童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直接反映出孩子们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纯真质朴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是来自于儿童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的构想。因此,童诗创作的教学应及时得到开展,并且有效、持续地发展。
三、童诗创作的教学实践和策略
以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彩色的梦》这首童诗为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在对童诗创作的教学上采取三步四段的有梯度的教学策略。三步即为欣赏诗歌、模仿诗歌、创造诗歌。四段为仿写诗句,仿写诗段,仿写诗歌、创作诗歌。这种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梯度教学策略,为了儿童在童诗创作提供有效帮助。
朱光潜先生说:要想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歌含有大量有节奏的韵律,充分的朗读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感和诗化自身的语言,课堂内外的每一次朗读都能启发学生不同的朗读感受。在未学习《彩色的梦》这篇课文之前,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感受到这是一篇读起来非常轻快,让人感到愉悦的诗歌。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词句的锤打,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用彩色铅笔创造彩色梦境的美好情感,读起来更感愉悦、自豪,似乎自己也在用彩色铅笔绘制自己的彩色梦想一般。
除了大量反复的朗读,让学生爱上诗,习得美之外,对这首童诗的特点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创造童诗打下理解和运用文字的基础。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特点,就可以开始仿照课文进行初步的诗歌创作。
(一)仿写诗段
1.随文想象,仿写补白
《彩色的梦》第4段中“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里流动……”这一段是有别于第三段的对彩色梦境的更深层次的想象,文末的省略号表示梦境不只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景物,应还有更多。学生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苹果树、蝴蝶、小松鼠、小兔子、小朋友等。这么影的景物都是用彩色的铅笔画出来的。本人在提炼学生的回答后,用填空补白的方式,创作童诗诗句。如:我的彩色梦境,有______,有______,还有______的______,在______。学生经过老师的步步引导,当堂训练,结果是这样的
用填空补白的方法,扶着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这是一种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运用搜集的材料进行填鸭补充,在童诗创作的初始阶段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2.绘画在前,仿写在后
彩色的梦》课后习题中的最后一道,用彩色铅笔画画,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写几句话。本课第二段:脚尖划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一得一透一明! //首先,本人指导学生找出第二段的主要特点:这一段都是讲春天的景象,代表景物:草坪、野花、天空。其分别对应的颜色:绿、红、蓝。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特点,如描写景物的形容词都是:大~的,最后一句跟倒数第二句用的是同一个“蓝”字,最后一句用用破折号把句子拆开来写。再如第三段: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们留下歌声。/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版的太阳,/有大一又红! //这一段在课文中的插图中只呈现屈指可数的几棵树木,其他都需要学生通过对彩色的梦的想象。尽管画面需要再想象,但可以总结出诗句的特点,句式都是“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怎么样了)”。
本人布置给孩子的任务是先画出自己想画的图画,再根据诗歌的特点来仿照写两段。学生们有的画蓝色的宇宙,有的画美丽的海底世界,有的画春季的美景。他们都在画旁写上了自己的诗歌,如:
绘画是儿童喜爱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他们对美好世界的表达手法。郑志刚在2011年发表的《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提到将儿童绘画融入写作教学,就是要利用绘画带给孩子的视觉享受、情节感染、想象创造,来培养儿童认真观察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画面描摹中激发兴趣、学会表达、热爱生活。多数学生表示脱离绘画,在创造童诗时会遇到不少困难。但经由自己创作的绘画,再创作写诗时,感到了自己有了对照的模板,这种“底气”让童诗创作顺利了不少。
(二)仿写诗歌
《彩色的梦》这首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将彩色铅笔绘出彩色梦境这一充满想象的童话用儿童的语言描述出来。整首诗贴近儿童的内心,反映出儿童丰富充满趣味的精神生活。因此,在仿写整首诗歌的取材上,本人选取来自这册教材的第二课《找春天》。这篇课文和《彩色的梦》同样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儿童的语言,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将这样一篇课文改写成如 《彩色的梦》一样的诗歌,对学生而言,两文有着相通之处,更有着难以挑战,启迪学生发散思维的部分。
指导根据《找春天》的课文内容仿写《彩色的梦》的诗歌形式的开始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如何将两篇文章联系到一起。课堂上,本人对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和学生起完成了表格:
学生对干第二段的伤写已有了前面绘写结合的经验。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诗歌的仿写也先从第二段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找出了春天的美景有小草、野花、嫩芽,小溪,并能够仿写出根据《找春天》改编的诗教,如:
第三段与第四段的仿写也是根据《找春天》的内容进行,学生掌握了运用课文资源的方法,借助自己的想象进行诗歌创编,这种仿写任务看似难度加深,但先前的仿写句段已得到了练习,学生再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时不会觉得有思维上的困难。而第一段的仿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彩色的梦》第一段中“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指的是铅笔,橡皮,尺子,“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找春天》一课中,学生通过想象就可以引申出春风、春雨、春姑娘。因此,结合他们的特点,有学生这样仿写第一段:
学习了根据课文改编童诗后,学生们都表示自己找到了创作童诗的好资源和好方法,更能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美景和包涵的万物皆有灵的美好情感。由此可见,语文书上的课文是改编、创造新的童诗是重要资源之- ,童诗创造是对课文的再次学习。教师应多开发课本资源,对学生创作童诗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创作童诗
课文是创造童诗的重要资源,而更多的资源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来自于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伤写语段的过程中,学生已学会采用绘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而绘画出自儿童,是儿童对自己构想的世界的解析。因此,根据自己的采用绘画来创造整首童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加工第一段和第四段,创作出新的童诗。
蓝色的梦
四、后记
仿写是儿童通往童诗创作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也可以锻炼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童诗创作的教学应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孩子在创作中培养诗意的语言,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路璐.儿童诗歌创作教学之初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6),127-133.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J].中国教师,201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