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文是从小学阅读教学、古诗教学的两个方面论述了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课文中的形象刻画,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古诗教学中,要抓住画面、情态、自然、人格、音乐、艺术、想象、意境等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 寓阅读教学于美育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阅读能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陶冶爱美的情趣。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对审美教育进行了探究,并由此引发了本人的一些思考。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罗丹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才能感知到美,认识到美,走进美的世界。语文教材外型美的欣赏,如装帧漂亮、图文并茂的新课本,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课文内容,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课文插图,整齐匀称、错落有致的句式,还有课文中那些颇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开头与结尾。
2.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进行,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才能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大脑中活生生的意象,产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如《长城》的第一句:“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学生阅读句子后,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知道我国北方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长城正是依山而建,随着山势的变化向远方延伸。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绵延万里、曲曲折折的雄姿,就能感受到长城犹如长龙那样跃跃欲飞的动态的美。
3.通过课文中形象的刻画去认识美。“理解”是阅读教学中审美活动的重要一环,不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不可能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理解,让学生产生共鸣。如《采蒲台的苇》一文中说“最美的苇出在采蒲台”。在阅读教学中,当读到那个农民被日本鬼子砍断了半边脖子还顽强地说“没有”的时候,当读到“没有”“没有”的声音传遍苇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采蒲台的苇之所以最美乃是因为采蒲台人民的那种为了保卫家园坚强不屈的精神,从而让学生产生了共鸣。这是一种悲壮的美,这种美能鼓舞人的意志,能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之心。
二、在美的体验中学习古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句句感人肺腑的真言,不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充满美的因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画面美。很多古诗在色彩、形态等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有的是寒江垂钓的幽静场面,有的是娇莺嫩柳的自然风光。如《小儿垂钓》这首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描写的事情是“垂钓”,通过对特定对象和特定事物的描写,来反映儿童生活的某一侧面,这一蕴意是由具体画面体现出来的。教师只要扣住小儿垂钓以及与之相关的钓具、草丛、路人,还有暗示的河流、游鱼,启发学生凝神细想,这画面便会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手执钓竿,掩映于河边的草丛之中,行者问路,只见他远远地摆手示意,好像在说“别惊跑了我的鱼儿”……这画面多么和谐,多么有趣,多么令人神往!它美在流转自然,毫不做作,让我们感到亲切明快,逼真如画,仿佛身临其境。
2.情态美。骆宾王的《咏鹅》一诗,描绘了儿童眼里的鹅群。教学中抓住鹅的特点,就能感受到情态美——一只大白鹅“曲项向天”,一副昂然不可屈的样子;“嘎、嘎、嘎”的叫声如同向天高歌,是赞美自己那一身雪白的羽毛,还是抒发它悠闲地在河中戏水的快乐心情?看来两者都有。我们从它的白毛、红掌、曲颈,分明地感受到它明丽的色彩和可爱的情态了。“浮、拨”等词展现了大白鹅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悠然戏水的情态;一个“歌”字,看似鹅在唱歌,其实就将诗人那喜不自禁的心情展露无遗了。诗人当时虽然只有七岁,但这首诗却以寥寥数语;便把鹅的特征绘声、绘形、绘色地刻画出来,依诗人自己观察得来的感受移情于所描摹的对象,正是儿童心目中所体察到的情状,构成了染上儿童感情的群鹅形象。
3.自然美。大自然是一个无比美丽的世界,它所具有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了西湖六月独特的风光,给人以无边绿叶、盎然生机之感;《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你看,那连绵起伏的群山都被大雪所覆盖了,往日唧唧喳喳的飞鸟连影子也不见了,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万千条小路上全都遮盖着一层厚厚的冰雪,连一个行人的踪影都没有,茫茫大地,到处是白皑皑、冷清清的,给人以峻洁清冷的感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曲折绵延的黄河,裹挟着万里黄沙,怒吼着从遥远的天际汹涌而来;狂风呼啸,翻卷着浪涛,浪涛忽而直冲蓝天,高高竖起,仿佛张开大嘴的狮子,忽而翻滚着,一波推着一波,似万马奔腾。
4.人格美。语文教学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对人格的感知、赏析而获得“真”,趋向“善”。如果舍弃了美,也就舍弃了道,只有寓传道于审美,道、美才能两全。如《江雪》一诗,作者在刻画峻洁清冷的气氛的同时,又借渔翁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踏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这一形象,反映了诗人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守贞不渝的心态。
人格美是赋予诗歌以生命和永恒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人格美,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咬文嚼字、精心思考、联想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人格美。
5.音乐美。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征。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眼、耳、口等感官的活动,整体感知诗意,初步引起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读准句尾反复出现的同韵音节,在反复诵读中体验古诗的声词(韵律)美。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是首句人韵,一、二、四句押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是第二句入韵,二、四句押韵。
当词与曲融合时便形成了这样的特点:旋律流畅好唱,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因而在学生朗读或背诵诗词时,教师可以选取与背诵材料情调相吻合的乐曲同步播放,也可以给诗词谱曲,通过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的变化,给学生营造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6.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文艺作品的美。这是一种领域更广、品级更高的美,教材中一切美的形象均是作者的艺术创作。要让美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田,必须引导学生体悟与欣赏作者对文句的提炼、文架的构设和语言的运用,并领略其表达风格。以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望洞庭》选取了秋天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了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把秋夜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惊人的艺术功力。“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谐和。“白银盘里一青螺”,仅七字,便把洞庭之美尽收其中,犹如一幅色调淡雅的山水画,令人叹为观止。
7.想象美。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古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们为某物或某人所深深打动之时,往往浮想翩翩,情不能已。教师应抓住这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中心进行想象。
8.意境美。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诗歌的广阔意境又能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世上的万物都是以两种运动状态——静态与动态,存在并相互组合。古诗也是如此。
如《鹿柴》描写了黄昏时的鹿柴———幅优美的景画,有声有色。首二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第一句的“空”,在这里当幽静讲,“空山”指深山密林中很少有人来往、十分幽静,“不见人”是说没有人;“空山不见人”,大意是深山密林中看不见人的踪影,写山之静态美。第二句的“但”当“只”讲,“闻”听见,“人语响”人说话的声音;“但闻人语响”,大意是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却看不到人影,写山之动态美、声音美。这两句以动衬静,描写出空空的山谷中回音特有的景状,更加显现出深山对人的幽静感,给人一种深幽的意境美的体验。
意美,赏心;形美,感目;音美,悦耳。古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教育天地。抓住诗中美的因素,在美的体验中学习古诗,可以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则悲,随其喜而喜,从中受到真、善、美的陶冶。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好阅读课的教学、古诗文的教学,充分地借助有利的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爱好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注】
①出处《邵家业摄影集》序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古代名句选讲》,江苏古籍出版社.
[3]《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国现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5]《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第42页.
[6]《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第22页.
[7]《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1月,第42页.
[8]《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1——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