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昆明市主城区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基本特点分析

昆明市主城区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基本特点分析

作 者:陈 捷 云南省昆明市旅游职业中学 650031

  和谐人际关系指不同角色和群体间,在目标积极、一致的情况下形成的心理上的适应的、协调的、良性竞争的交往关系。表现为个体间的心理距离,其发展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本研究主要关注15至19岁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能学校的、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中职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基本特点。本研究旨在为中职学校开展有效的中职生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学校稳定发展、推动和支撑中职生职业发展及人格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以往国内虽有对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的调查和研究,但缺乏整体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本文侧重于中职生人际关系和谐程度整体特点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昆明市主城区六所中职学校(2所职高、1所技校、3所中专)的部分学生。其中一年级男生204名,女生120名,合计324名,占总人数的39.8%,二年级男生71名,女生203名,合计274名,占总人数的33.7%,三年级男生137名,女生79名,合计216名,占总人数的26.5%。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1、研究工具
  在郑日昌编写的《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基础上新增因子“陌生关系”,并对原问卷的部分表述方法做细微的调整。调整后问卷包括5个因子(1)。(1)人际交流,即与他人交谈、倾听过程中的主动性、专注度。(2)交际交友,即在社交活动和交友方面的积极性和行动力。(3)待人待物,即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的担当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异性交往,即积极、健康地处理异性关系的态度、能力和技巧。(5)陌生交流,即对陌生人所具备的态度、方式和技巧。问卷采用3级量分。问卷的试测信度系数为0.776,正式测量的信度系数为0.781。
  2、研究方法
  在一个月内以班为单位,在教学交流和访谈的基础上,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和整体随机抽样法 (2)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共发出问卷870份,回收有效问卷8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6%。
  3、统计分析
  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基本状况
  各因子描述性统计总体均值为10.99。五个因子的均值由低到高依次是:待人接物(M=1.30)、异性交往(M=1.78)、人际交谈(M=2.20)、交际交友(M=2.82)和陌生交流(M=2.90)。
        (二)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基本状况的聚类结果
  1、整体聚类结果分析
  将中职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状况聚类为“和谐”、“比较和谐”、“一般和谐”、“不和谐”四个层次。 “比较和谐”以上的占81.2%,其中“和谐”的占51.6%。“一般和谐”和“不和谐”的仅占28.8%。
  2、各因子聚类结果分析

  (1)各个层次的五个因子的和谐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2)同一层次上五个因子的和谐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0 .001)且各具特点。在“和谐”、“比较和谐”中,均值高的是陌生交流和交际交友。在“不和谐”、“一般和谐”中均值较高的是交际交友和陌生交流。
  三、讨论
  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效能感的建立和社会生活幸福感体验都与人际关系和谐程度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在中职学校开展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性、牢固性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尤其是待人接物、交际交友和陌生交流方面的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中职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班级管理、社会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个体心理成长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层次分明、主题各异、角度多样的有针对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中职生不具备成熟的陌生交往和交际交友的态度和方法,但陌生交流是所有人际关系建立的开端,和谐的陌生关系有助于中职生顺利建立良性职场关系,形成与职业生涯发展相互作用的交际交友意识和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教学工作应尤其注重培养陌生交流和交际交友能力。

 [参考文献]
[1]凌文辁 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Frederick T.L.Leong, James T.Austin,周小林等译.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文光.人际关系与沟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美)奥尼尔,(美)查普曼著.石向实等译.职场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