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校园欺凌者的心理分析及转化教育策略探讨

校园欺凌者的心理分析及转化教育策略探讨

作 者:黎清柳 (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广东 529500)

摘   要:校园欺凌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对欺凌者的转化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校园欺凌的定义出发,分析研究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提出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负面情绪,激发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分析;教育策略;激发潜能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及现状
校园欺凌是学校学生中的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以暴力形式或侮辱性语言欺负侮辱另一方,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据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涉及到未成年被告人159名。其中,未满十四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从云南的马加爵案到陕西米脂校园伤害案,都是由校园欺凌引起的。拳头相向,言语谩骂,漠然的袖手旁观都给花季的孩子造成极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
二、校园欺凌施暴者的心理特点
1.自制能力差
小学生往往心智还不够成熟,情绪自控能力差,一点小矛盾小纠纷就引发欺凌者的情绪上爆发,恼羞成怒, 大发雷霆,从而把这些比较弱小的孩子,当成了情绪宣泄的对象。
2.情绪的不稳定性
欺凌者的情绪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极其压抑,将自己的情绪包得严严实实,另一种是一触即发,表现得十分激烈。这种两极分化的情绪特征使其一旦遭到挫折或者攻击时,往往犹如火山爆发,能够毁灭一切。
3.既自我封闭又渴望关注
欺凌者一方面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却又渴望得到一种关注,认为拳头与暴力是英雄的标志,认为施暴是自己能力的体现, 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期望通过欺凌别人得到别人的关注。
三、校园欺凌者转化工作的策略
1.“严”中的批管重罚
曾经,很多人把校园内的欺凌当作同学间的打闹或恶作剧,并未引起重视。小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逆反阶段,对外界事物认识水平不足,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也是小学生塑造性格的关键期,如果校园欺凌者对时件本身认识不足,对自己错误根源深挖不到位,思想上也会出现偏执,导致萌发出暴力倾向,蔑视法律等一系列状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面对欺凌者的欺凌行为绝对不能姑息,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13岁的小亮是我校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小亮经常被同学反映抢他们的文具,撕他们的书本。小亮的班主任是一名刚分配到我校工作的姑娘,工作经验不足,她认为小亮与同学间是小吵小闹,甚至是闹着玩,加上又是同事的孩子,碍于情面不敢严肃批评,每次同学投诉她总是不痛不痒地批评小亮几句,小亮每次听了都当成耳边风,一犯再犯,直至小亮将同学推倒在地擦伤了另一个同学的头。该班主任才将情况向作为级组长的我报告。我马上把小亮叫到政教处,连同政教处主任对其行为进行了严重的批评,并让他观看了少年犯的相关视频,让他认识到他打人的行为是极端错误的行为,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多次严厉的批评教育,小亮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管束,成功地得以转化。因此,要及时针对欺凌者的“第一次”违纪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的处理,使其能下决心立刻改正,以求事半功倍。同时让其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有“严厉”的深刻印象,从而不敢违抗。这一阶段,绝不可对学生“宽宏大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形成习惯之后的批评教育就显得疲软无力,事倍功半,不利于我们的工作。
2. “爱”中的潜移默化
对待欺凌者我们要严肃批评,严肃处理,但也要将严和爱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欺凌者背后往往会深藏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爱走进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小军是我校一名被冠以“恶人”称号的学生,他不仅经常谩骂其他同学,动不动就对其他同学拳头相向。班主任对他多次教育无果,他还以自杀相威胁。班主任甚至向我建议要劝他退学。作为级组长的我认为谁若违反了纪律便请出教室,更有甚者劝其退学或转学。经过多次走访他的家庭,我了解到小军的家庭是离异家庭,他母亲因为家庭暴力而选择离开了他父亲,小军抚养权归他父亲。但他父亲经常酗酒很少关注他,还常常教育小军,说是因为他妈妈不爱他所以抛弃他。从小在破碎家庭成长的小军耳濡目染了父亲的暴力,所以常常用暴力去对待别的同学。在生活上,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为他买来学习文具,送他爱看的书,为他把撕破的书包缝好,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对同学友善了,再也不暴力了。面对欺凌者我更多对他们“感情投资”,在生活上给予他更多的关心,用亲切的目光,友善的微笑感染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发动大家帮助他克服困难,并给他们提供为班级尽力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期望,而不是厌弃和排斥,从而获得自尊建立自信。
3.“激”中的自我成长
欺凌者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虽然被归类为“问题学生”,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我就他们身上的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优点和闪光点,恰恰可以作为我们教育转化的切入点。小许是一名女生,但在我们年级是公认的“大姐大”,经常辱骂比她小的同学。很多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但是她体育很好,长跑和跳远总能破纪录。在本学期的校运会上她参加了长跑和跳远两个项目,我专门买了手捧花,带着同学们一起为她加油呐喊,她也不负众望夺得了两项冠军。我在运动会上适时表扬了她,班上的同学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我留意到那一刻她眼角含着泪花。在课堂上,我经常用“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你是老师的骄傲“你真棒”等赏识激励的语言鼓励她大胆发言,带动全班学生为她些许的进步而热烈鼓掌。通过激励,她慢慢重拾了学习的自信。面对欺凌者只要我们谨慎地、适度地放大这些亮点,抓住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在老师心目中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老师还是欣赏他的,让他们品尝到受表扬的乐趣,让学生在激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 从而实现成功转化。
班主任的工作是细心的,无形的,又是长期的,要成功转化欺凌者,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孩子,不是你不能学好,而是我还没有找到教好你的方法.”这句话出自一位美国特殊学校的教师之口,而我,却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信条。
参考文献
[1]杨倩婧.校园欺凌的心理解读及干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186-188.
[2]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杜绝校园暴力[J].青春期健康,201(13):8-10.
[3]宋楠.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应从家庭教育开始[J].发现(教育版),2017(7):24-25,36.
[4]苏明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心理分析与防治[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7,55(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