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书育人如同培育五彩鲜花,因为每朵花都是独特的、健全的、有尊严的,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教学。这里的“以生为本”,并非单纯地指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更多的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注重他们的身心发展。本文笔者就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小组合作;分层教学
前言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构建一种既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其次是利用集体的力量落实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后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完善因材施教。下面笔者就详细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1、兴趣为源泉,实现共同参与
以生为本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充分关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现,能让数学教学更有效,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获得这样的教学效果,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如在一些简单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像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经历交易和计算的过程,甚至可以进行讨价还价。
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章节内容时,可以提出疑问,“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学生会很容易得出2个的结论,那么将6换成3呢?那就是每人1个,这个时候,学生已经相当有成就感了,课堂气氛也相对于之前融洽了许多,这时候教师就要切入正题,稍微提升难度,再将3换成1,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这时候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顺其自然将分数的概念引入,学生自然更有兴趣去了解分数相关其他知识。
2、集体为力量,落实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相较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位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数学探究、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来,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圆柱与圆锥 ”时,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即每个小组分别研究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并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听听同伴的发现,看看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的原因(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 倍),最后归纳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3、以个体为本位,完善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关注并且尊重学生这种个体差异,落实和完善分层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针对此,笔者认为我们主要应从如下方面着力:
一是学生分层。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能够主动学习,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我们可以设定为甲类学生,可以赞扬他的同时也要戒骄戒躁;对于较为努力,学习能力一般,学习方法可能存在偏差的学生可以设定为乙类学生,要帮助其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上一层楼;至于学习成绩较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对待考试较为消极,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可以设定为丙类,我们则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从最基础的开始,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
二是学习目标的分层制定。同样,甲类学生教师可以让其适当地探索数学公式的背景,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乙类学生则重点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制定短期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题目中;最后丙类学生我们则可以重点帮助他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求他记一些基本公式,弄懂基础的题。久而久之,学生丙会找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开始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持之以恒。
三是教学方法的分层实施。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形成,要靠教师的课下努力完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而要“区别对待”。例如,甲类学生要采用“提示——研究——讨论——自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学习;乙类学生则采用“提示——研究——讨论——讲解”的方式促进他更有效地学习;丙类学生可以采用“多讲解、多反馈”的方式,帮助他走出学习的误区、瓶颈,改变对学习的惰性,逐渐对学习感兴趣。另外,形成帮扶小组,甲类学生分别带领小组成员学习,乙类学生由甲类学生进行辅导,解决疑难题,丙类学生由甲乙两类学生共同带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整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久而久之,学生会喜欢上数学,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的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只有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才会有成功和喜悦的学习体验,也才能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坚持以生为本就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从学生角度创新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项文明.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有效教学——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黑河教育,2015(8):66-67.
[2] 顾飞.以学生为主体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6(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