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并结合人教版教材对本节课进行合理加工和适度拓展。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大胆估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合情推理,在数数过程中,学生累积了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了数感。
关键词:数;数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先用1000个小方块初步感知1000的大小;接着强化“满十进一”、突破接近整十、整百、一千“拐弯处”地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法以及数的意义。通过圈数小方块、拨计数器、微课和射击游戏,让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推理、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后完成新知的教授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教学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效果和学具模型的操作,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有直观的感知,经历了数数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明起点,促教学
1.研教材,明知识起点
对于整数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阶段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学习亿以上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基础。
2.研学生,明认知起点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备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二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认识100以内数的,知道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数,10个十是一百,也知道了数的组成,对计数单位“个”“十”“百”以及“满十进一”的概念有初步的感知。二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慢慢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需数形结合,借助形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巧借直观模型,凸显核心素养
1.初步感知,构建“千”的模型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100以内数有较充分的感知,但数在他们脑海里还是没有相对准确和清晰的数感。数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学时必须借助具体的实物,把“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具体实物)感知、理解、表达数。
课始,出示三瓶分别装有100个,500个,1000个小方块的瓶子。给学生提供估的依据——100个小方块,学生根据100个小方块来估另外两个分别装有500个和1000个小方块的瓶子,使学生有依据的估,而不是盲目的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估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100个和1000个小方块的瓶子的区别,从而有效积累学生对1000的感性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2.数形结合,深化“千”的模型
(1)巧借方块,搭建桥梁
数来源于数。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首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小方块,10个一列(板书:10个一是十)。在十个十个地数,10列一面(板书:10个十是百)。最后,一百一百地数,10面一体(板书:10个百是一千)。将散乱的小方块“结构化”成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这样直观的结构化过程使学生能充分感受满十进一。通过直观的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引出计数单位“个”“十”“百”“千”并直观的感知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加钱学生对计数单位“千”的认识。整个过程是通过“点——线——面——体”直观的呈现,充分构建起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整体化,结构化。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例如,呈现《三字经》里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时放手给学生来解释这句话再次强化学生对“满十进一”的理解。
(2)巧借计数器,攻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接近整十、整百、一千“拐弯处”地数数。通过拨计数器和播放微课等操作演示,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并带领学生总结出“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通过,不断地操作和积累经验,学生就会慢慢地跨越“拐弯处”数数的难点了。为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三个环节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先是用计数器从一数到十,十数到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在数的过程中,当数到整十、整百、一千这些“拐弯处”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边拨珠子边说明为什么要把个位、十位、百位的珠子清空,向十位、百位、千位进一,进一步强化“某一位满十,就会生成一个高一级的计数单位”,也为后面的连续进位做铺垫。然后,给予学生足够动手的空间,在计数器上从三百二十一十一十地数到四百一十。请学生上台边拨珠子边说明他是怎么拨的。当学生完成从三百二十一十一十地数到四百一十的时候,教师再次提问三百九十拨到四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就会动脑经思考“十位满十就要向百位进一”,这样更有利于几百九十数到整百这个“拐弯处”数数难点的突破。接着在让学生从九百七十数到一千,主要强调连续两次“满十进一”。最后,从九百八十八一个一个数到一千,当数到九百九十九十,之后添1是多少?这是连续的三次“满十进一”。学生操作完计数器后,呈现微课展示连续三次“满十进一”的过程,有效突破整十、整百“拐弯处”数数的难点。
3.动手操作,培养“数”的感觉
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教师应构建直观模型,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直观化,形象化;也可以构建起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法之间的桥梁;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提供小方块(学习单),计数器,让学生观察、操作(数一数、圈一圈、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对比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组成以及读写法。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直观到半直观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1)动手实践,明组成,理意义
师在屏幕上出示有235个小方块的方块图,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同样数量的方块图,学生有不同的数法:
生1:我是先数出10个小方块,在数出10列,再用大圈圈出这100个,有2个100,还有3个十,5个一,合起来有235个小方块。
生2:我是10个10个地数,10个小方块为1列,总共有23列就是有23个十,还有5个一,合起来有235个小方块。
接着,让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235,体会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义就不同,通过圈数小方块和计数器,使学生更加理解235的组成。整个过程中,有较多的操作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圈一圈、写一写、说一说,通过这样有效地“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抽象的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组成和十进位值制。
(2)巧设游戏,固组成,找读法
在练习中,教师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射击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射击的游戏活动中,不仅仅使学生乐在其中,而且通过计数器把射击所得的分拨出来,不知不觉的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读写法。并设计特殊的数字302、330,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通过302、330这两个数字的读法引发学生的猜想——中间的零要读,末尾的零不读。引导学生举例验证,从而总结出这条规律。
三、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经过多次的磨课,我深切的体会到:要呈现一堂精美、“好玩”的数学课,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核心;需要我们读透教材,开发教材;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需要我们围绕着数学的核心素养去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仅只是获得数学知识,而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杨珍珍.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6):120-120.
[2] 毛小燕. 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8(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