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作 者:焦海林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河南 漯河 462600)

摘   要:兴趣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能否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同时也影响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根本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从而孕育出极大的能量。学生的观察也会更加敏锐,理解也会十分迅速,记忆也就更加牢固,想象力同时也会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还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对于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广大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者要积极的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进一步有效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情景,不仅仅是代表学习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种完整、真实以及具体的问题背景和心理困境,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具体形态和气氛,比如问题的解答、简答形象的解释等等。良好的学习情景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氛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作为激发和维持自身学习兴趣的源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学习地位的教学思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通过情景交融、由情入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虽然二氧化碳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物质,部分学生也知道二氧化碳的许多用途。比如: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二氧化碳可以被用来制作碳酸饮料等等,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了解二氧化碳的其他知识,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相应的故事情景,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思考二氧化碳还具备哪些性质。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屠狗洞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通过利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的完成新课导入环节。
二、开展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内容的学科,化学实验当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够给学生的视觉以强大的冲击,从而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创设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化学实验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这个主题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结合你们曾经学过的知识,采用哪种方法可以将蜡烛熄灭?根据这个方法归纳蜡烛熄灭的原因。” 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探究使蜡烛熄灭的各种条件,有些同学会用嘴直接吹灭蜡烛,这体现了学生呼出的强气流使蜡烛熄灭的原理。还有的同学会用手或者书本煽动蜡烛使其熄灭,这体现了书本在煽动时带动的风使蜡烛熄灭的原理。还有的同学用一个玻璃烧杯将蜡烛罩住,蜡烛缓缓熄灭,这体现了蜡烛将烧杯中空气的氧气耗尽,所以蜡烛熄灭。还有的同学用水浇灭了蜡烛,认为水火不相容,只要有水,那么可燃物就无法继续燃烧。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探究性实验,探究“水与火是否真的不相容” 这个主题内容。
教师可以向一个玻璃烧杯中倒入自来水,然后往水中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的杯口盖上一个薄的铜片,然后将氧气发生器的出气导管末端装上一个小漏斗,然后让小漏斗伸入水下,罩在白磷上面,此时开始通入氧气,学生们就会观察到:此时水中的白磷开始燃烧。这个现象可以完美的否定“水与火不相容”的猜想,此时学生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定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争先恐后的让教师讲解“水与火相容”的原理。此时,教师再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燃烧的条件是有助燃气体存在的前提下,也要达到该物质自身的着火点,只要满足了这两个要求,那么水与火也会相容”。此时学生一定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实验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实现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破重难点,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初三学生的意志力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对学习化学存在兴趣完全是基于化学实验新颖、有趣,但是缺乏主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一种不持久、不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化学理论知识的增加,学生的学习逐渐深入,学生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并且化学推理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归纳推理转向演绎推理的形式在不断加强。此时,教师若不重视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问题。
例如;化学用语就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大部分学生都会反映化学用语相对难懂,不便于记忆,也不便于书写。因此,教师在讲解化学用语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分散记忆、趣味练习、反复运用以及强化记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加容易的学习和记忆化学用语。比如:教师在讲解元素符号时,可以将课本中常见的27个化学元素符号进行划分,采取分散教学法,在每节化学课堂中都讲解3-5个化学元素符号。并且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卡片,使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反复的观看和记忆化学元素的符号与名称,还可以举办“哪位同学记得快、写的准”的竞赛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复杂、多样的化学元素符号,顺利的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四、丰富教学内容,稳定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有效稳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内容适当的讲解一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斗志的名人故事。比如: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一位英国的化学家、物理学家。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但是医学界有一种疾病叫做“道尔顿病”,这里的道尔顿正是这位化学家,道尔顿病实际就是色盲病,但是道尔顿有没有因此放弃科研,而是经过多方考察和验证编写了一部《论色觉》,这同时也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道尔顿也成为了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家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从而告诫学生要坚持信念,敢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和挫折,要稳定自己的兴趣,从而积极的学习化学。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侧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征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开展化学实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形成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还要突破教学重难点,丰富教学内容来稳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实现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军春.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学习交流与观察思考,2017,(12):23-24.
[2] 李业孔.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2018,(02):34-35.
[3] 徐兆胜.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01):12-13.
[4] 刘丽. 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江宁师范大学,2008,(02):12-13.
[5] 刘建成. 新课程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调查[J].化学教育,2004,(8):34-35.
[6]王子豪.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教学改革,2017,(2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