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进行,我们越来越明确,社会主义现代教育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紧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按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来授课,而应该注重教学引导;教师不再是学校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学生学习与成长路上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引导者。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情感教育
引言
歌唱在音乐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能够最准确最生动的反映人的情感,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的表演艺术。同时,还可以提升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足以可见好的音乐课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以及震撼力。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把握情感教育,首先应该把握歌唱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以及熟练的演唱技巧才能够充分的演绎好作品。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策略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分析。
一、校方支持音乐教育发展,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与感受
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是以兴趣为前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的兴趣培养,首要条件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耳濡目染时间长了,艺术感自然有所体现,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打开视野,树立了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师要利用乡土音乐或者是民族音乐充分增加课堂吸引力,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校方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密切配合全力支持,扩充学生的课程教材内容,尽量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感悟。做好准备工作,提前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貌,民族艺术等,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可爱的家》教学时,老师可以提前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自己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激情,并选取合适的曲目让同学们练习欣赏,以增添其学习的兴趣。 在此,要是要能够通过课前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利用情感教育向学生传达家的美好,通过歌曲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情感,本课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家产生浓浓的情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和父母、爷爷奶奶之间的故事,或者节庆出游,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精神展现对家的热情。
二、注重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艺术的学习需要聆听与感受,交流与探究,长时间的音乐教学难免使学生乏味。因此,加上必要且合适的流行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必要的。像大多数孩子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代表人周杰伦,他的曲风便具有很强的民族元素,可谓是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一支代表。除此之外,还有王力宏的《在梅边》,林俊杰的《江南》,《醉赤壁》等等,可用素材还是相当多的。
艺术的世界总是相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武术,瓷器,茶叶等等,皆可以成为民族音乐的融合元素,引领人们的艺术创作。举例来讲,作品《青花瓷》,曲风清丽,作词古典且优美,这便是音乐与瓷器的完美结合;作品《中国功夫》,《精忠报国》等,其气势豪迈,壮志蓬勃,这便是音乐与武术的结合;作品《孔雀东南飞》,其音律婉转,如泣如诉,这便是音乐与诗词的结合。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将各种音乐和流行音乐相互融合,给传统音乐灌输以中国诗词的古色古香,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将各种文化有机结合,源远流长。
三、理解作品的情感是情感表达的前提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流连忘返,然而一个好的音乐必须能够充分的表达出鲜明的情感态度,所以正确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演唱的前提。情感的表达可以从理解歌词上进行把握,把握歌词的中心思想,才能够完美的表达出各自的美好情感;并且要做到以技术和艺术结合完善情感表达突出理性美和感性美的结合。在音乐欣赏学习中为了进一步的表达音乐情感,需要借助各种音乐乐器的配合,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此外要求学生要能够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完整的将歌曲的真正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并且带给观众共鸣。
例如,在四年级音乐下册《新疆舞曲》的学习过程当中,要是要指导学生能够欣赏新疆舞曲,在选用药学工具的时候,要能够恰当的使用乐器进行演奏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感受作曲家的豪放体格和人民节庆欢乐的场面,本课的情感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对新疆人民有简单的认识,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少数民族,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少数民族的音乐,让学生在心中萌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观,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增加对少数民族的理解和热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应当帮助人们尽可能充分地分享音乐作品中创作出来的表现性,以便他们得以体验那些作品中捕捉到的对感觉的探索与发现。音乐教育还应当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投入音乐创作,通过创作来体验他们自己对感觉的探索与发现。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小学学校来说,核心是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让创新的种子播撒进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田,把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结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常规的中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一切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师的课程安排而展开。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学的主体才得到了真正的确立,从而音乐教学也回归到了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的目标上。所以,构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欣赏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积极的培育,让学生在音乐中情感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 张勇.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研究[J]. 内蒙古教育, 2015(4):77-77.
[2] 范庆芬, 刘岩. 在欣赏中领略,在欣赏中收获——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J]. 新课程:上, 2015(1).
[3] 曾宪贵.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欣赏能力[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23):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