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质量。而这种对学生阅读效率的要求,前提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文本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文本阅读;阅读兴趣;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的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小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进步和成长。
1.促进小学生理解文本阅读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小学生对于未知的阅读内容会有较大的好奇心,这时候教师如果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极大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去阅读去思考。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小学生语文文本阅读的兴趣增加,对于他们转换角色,成为语文阅读中的主体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乐于尝试新事物,如果对文本阅读有了兴趣,不仅会在课堂上积极进行阅读,而且会在课外主动尝试去找一些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文本阅读之后,随着他们的阅读量积累,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语文语言素养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是依托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文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存在浅、假阅读现象
小学生的自制力弱,缺乏自主性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没有做好课前引导工作,学生的兴趣不高,自主学习性差,不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结束阅读活动后,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检查阅读题目的正确性,对于学生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的提升缺少关注,导致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忽视,出现浅阅读、假阅读的现象。
三、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方法
1.设计开放性、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
有效的教学任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激发他们进行探索的兴趣。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的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具体开发性和层次性的教学任务,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2.创设趣味的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具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情境,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的情感能够融入到文本中,提高文本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赶海》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美丽大海的视频并配以歌曲《大海啊,故乡》,营造进入课文意境的氛围。通过情境的引导,教师要求学生讲讲自己跟随爸妈旅游赶海的故事,自己游玩的经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经过一番引导之后,教师顺势向同学提问文中的我经历怎样的赶海趣事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3.创设悬念情境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也就激起孩子对文本的探究之心。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用声音激活文字,分角色阅读课文,是一种将思想带入课文的好方法,且会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自身带着强烈情感去阅读课文,分角色的朗读会让人有一种未见其人便闻其声的意境,增进文章的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些动作来进行演示,更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情境教学对于语文阅读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运用这种方法会使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也促使小学生深味文本,体会语文的魅力!
5.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在激发小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激起孩子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学生虽是被教育的对象,但不是被动的,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必须意识到其主体的地位。小学生求知欲望十分强烈,记忆力也高于他人,还善于效仿,如果老师能注意以生为本,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就会激发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