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探究”走向“建模”——《认识面积》教学设想与思考

从“探究”走向“建模”——《认识面积》教学设想与思考

作 者:刘 双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中学 415500)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教材的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素养。笔者通过分析面积的教材体系,梳理对比各版本教材、学生掌握的现状来浅谈 “空间与图形”中面积概念知识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概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读教材;素养;策略;面积

研读教材让教学更加的吸引学生,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教材功能能否实现,因为我们的教材是经过了教材专家们反复琢磨,反复研究,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加工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它的每一个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都蕴含着编者们一定的意图。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的正确意图,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认识面积》作为一节被专家们研究透了的课,以新想法去建构,会有新的突破吗?实践才是最好的证明。
一、对比研读,把握教学关键
笔者认真研读这四个版本的教材:发现他们虽然在编排形式上有一些差异,但是他们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编排:具体如下:
               
西师版特别突出了借助方格来比较面积大小,用方格贯串教学过程。从情景主题图开始,地面的方格、墙砖方格、把两片树叶放在方格图上比较面积大小、借助方格说明度量单位要统一。北师大版面积概念形成过程编写比较简单。素材中出现比掌心、比树叶,值得借鉴。特别重视面积比较方法的教学,把叠比法、摆硬币、摆方格、画格子这 4种方法集中列表。活动等方面更加的丰富。
       
苏教版举例说面积——仿例说——再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从而出现了从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份的政区图,目测比较这样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中梳理面积大小比较方法,用眼目测比——用重叠法比——借助单位图形比——要统一用相同的单位图形——用正方形比较合适。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体会面积属性、量化认识面积。
从以上教材对比分析中我们知道:
1.认识面积感知要充分。素材充分,体验充分。“面”要有平曲,“形”要有规则和不规则,物体表面宜选取一个面来比较。
2.初步渗透面积属性。通过课堂活动,初步认识到面积是有限可加的,面积是可以割补重组的,面积是运动不变的,为面积教学播下种子。
3.了解面积的必要性。而相比于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优越性凸显。
二、丰富面积概念,形成概念表象
实践才是真道理。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觉得我们的想法渐渐的接近了真理。学生已经对面积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不是一张白纸,因此本人认为对于面积的教学,不一定都要从实际的物体中入手,从图形入手,更适合当下的学生。 
1.经历形成过程,建立面积概念  
(1)涂面积
师:我知道我们都非常喜欢画画,现在我们们进行一次涂颜色比赛。看谁先图号色并且获得胜利?你会选哪个图形呢?出示两个图形。
① :3cm×3cm的正方形 ②4cm×4cm的正方形
师:在练习纸上涂一涂 。并且自己想一想注意事项
(2)摸面积。请一位学生来摸一摸。
(3)辨面积:
小结:像这样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板书概念)
(4)比面积。
师:为什么不能说④号的面积比③号大呢?(④号不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
2.在找-测-估中,加深面积概念
(1)找表面
师:封闭图形是谁提出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比较下老师的手和你们的手?(手面比你大)
师:每个人的手面有大有小。
师:下面橘子的面积在哪里? (曲面转化成平面。)
 
(2)比一比,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许多物体的面积,可以清楚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要大,那么你能说一说课桌面的面积又比谁的面积大呢?
师:课桌面的面积相当于几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
同桌一起测量测量,说说结果。
三、善用操作策略,阐释面积单位必要性
只有经历过、思考过的经验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面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更要求我们通过设计较为丰富有效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我们这样尝试设计:
1.实际引入,提出操作策略
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引入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 9×15                      ②6×21的两个长方形

师:看样子,刚才的面积的大小比较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的手中有两个长方形,你觉得那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小结:比较面积,不能用算周长,割补的方法破坏了原来的图形。目测、重叠都解决不了,那怎么办呢? 提供材料:
(1)正方形30个、圆15个(3组)
(2)圆30个、正方形15个(3组)
(3)3×3的三角形53个、正方形15个摆图形的操作活动
2.自主建构,拓宽思维广度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有序的呈现出来:
教学片断(1):
 
生:这个圆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一样呀?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呢?
生:一样的话那我就可以直接数就比出大小了,不一样的话即使个数相同,那还是不能比出大小呀!
【这组学生在进行单位图形选择时就已经意识到了统一单位测量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
教学片断(2):
           
师:老师看到你们刚才一个是用圆摆,一个是用正方形摆,现在怎么都改成用正方形或圆摆了呢?
生:都用同一种图形,好比出大小呀。不然长得不一样了。
【这组学生是经过尝试后发现了问题而改变了操作策略。】
教学片断(3):
              
师:老师刚才看到你们几个本来用圆、三角形来摆的,现在都变为用正方形来摆,为什么不用圆和三角形呢?
生:因为正方形摆好后一点空隙都没有,圆形摆,你看,周围都空着的!
【这组学生不仅已经感知要用统一单位进行测量比较大小的思想,而且在操作材料选择中还意识到正方形可以密铺,圆不能密铺的道理。】
教学片断(4):
 
师:你们两人为什么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摆满呢?你们比出大小了吗?
生:这样就可以比出大小啦!
师:怎么比的?
生:您看,用横排的块数与竖排的块数相乘算一下就知道全摆满一共要几块了。
【这组学生其实更胜一筹,他们不但理解上面两层思想,而且还能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个操作中来,在操作方法上进行了自主优化,并为以后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的思维深度虽然有所差异,但在经历这一操作活动中,都触发了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这样才会感知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巧妙对比——体会正方形合理性
小结回顾: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比一比,你想说什么?
生: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来测量。
师:你觉得选哪一种图形更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圆和三角形摆中间有空隙,没有摆满。正方形则被排满了。所以选正方形最合适。
师:听明白他的话了吗?
如何在操作中让学生真正感知正方形是最适合的面积单位?从作为计量单位的要求看,正方形能够密铺。正方形具有形与数量相对应的确定性,而长方形不具备。这样才能保证计量结果的明确、清晰,也不会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