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蔡金权 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中心小学 55320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和影响,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果经常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但会显得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励提问,以质疑促创新
        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评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凡事都很好奇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方式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真的借到尾巴了吗?基本上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成功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的课堂比较单一,师生的互动不明显,学生成为了被动的听众,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对待学生,不能再高高在上,要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如能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简简单单的“你真棒!”“你的说法很有新意”“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将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灌入儿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因此,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能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怀着一种美好的心境,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被发掘出来了。
此外,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猫》一课时,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对猫进行观察,课堂中我又把拍摄的有关猫的短片给孩子们看,他们的感受就很具体了。
        三、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在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科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想像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像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像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竞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我觉得学生想像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你们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像的甜头,从而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善于想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