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 者:王慧卿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中学,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   要:历史教学作为我国优秀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并进行相关的继续学习的主要途径,还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随着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进,研究性学习开始应用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给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相关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前言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强弱影响,也有学生个人的学习特点,发展情况等,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教师需要对此展开研究,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因此,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讨论。
一、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掌握信息
相比较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当下的教学途径越来越广泛,教学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形式化,学生的培养目标相比较之前也发生了相关的变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正确认识,还应当对历史知识的扩展进行相关了解,以此来实现当下历史教学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目标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顺应时代教学要求的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逐步适应研究性学习,即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讨论,结合相关的教学工具辅助,来掌握全方面的历史知识,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中的文字介绍。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做出合理正确的设定,在这之前,就需要教师通过广泛的查阅相关资料,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战争爆发之前的图片,以及战争中的实际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知,了解鸦片战争期间我国的社会情景,外国入侵者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作出的斗争,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振兴中华的决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意识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设计任务,突出实践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答疑解惑,解决教师的教学目标遗留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为了能够保证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教学任务的设计情况。科学的任务设计,是指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程度上进行的教学目标设立,这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来进行教学任务设计,以此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调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初步判断以后,在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西域”的大致位置做了解,随后通过自主预习和讨论,让小组成员在地图上标明“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并指出途中经过的地区,这些地区对他的出使产生的影响等。在给学生合理设计了学习目标之后,就是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选择小组代表,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意见,并给出理由,突出活动讨论的主题,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想顺利的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必须合理的设计课堂任务环节,保证课堂主题的体现。
三、开展课题研讨,强化历史思维
对于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方面是,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对学生的历史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确保所学历史资源的准确性,给学生的思维培养提供基础。因此,历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辩证的认识,教师可以每一个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会”,根据最近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研讨,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文化留给后代的价值。例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教师围绕“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哪几方面体现?”让学生开展课题研 讨。有的学生认为甲骨文作为中国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文字,促进了后续者们对商朝的历史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有的学生认为青铜器作为当时艺术水平的象征,是商朝文明的典范。无论是哪种思维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实现了开展课题研讨的目的。
四、参观历史遗迹,提升情感体验
在当前教育实际中,教育者除了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对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情感熏陶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好奇心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时期,教师需要抓住机会,带学生出去进行实践探究。例如,在周末组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有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历史物品,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和指引,让学生明白每个物品的产生原因和代表特色,从而对我国的古代文化进行正确的认识。比如,一些战争年代的“草鞋”“军用水壶”等,让学生感知战争年代的艰苦,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强化了学生的心灵情感熏陶,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认识和生活习惯等都有积极的影响。学生理解战争年代的辛苦,就会推进学生养成热爱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的心理感受,提升了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图书资料,给学生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实性掌握,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变化和影响,从而对历史文化进行正确的传承。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运用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义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神州,2018,(31):101.
[2]董桂芳.浅谈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8):109.
[3]都日娜.谈初中历史课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235.
[4]谭振康.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8,(1):38,46.